小康圆梦|全国优秀农民工李丙见:四川大竹的“农村娃”成了乡村振兴“领路人”

封面新闻 2021-07-09 20:12 40637

程一凡 唐瑛 何方 封面新闻记者 曾业

“靠着自家这一亩三分田,根本无法改变一家人经济困窘的现状。”上世纪90年代,四川省大竹县清河镇的农民工李丙见外出务工,捡破烂、住桥洞、进工厂……这个平凡的农村娃,靠着一股永不服输的韧劲,凭借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走上了致富路。

步入新时代,多年外出打拼的李丙见,在家乡政府的感召下,返乡创业并取得成功,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领路人”。今年1月,李丙见获得全国优秀农民工的光荣称号。日前,李丙见分享了他的蜕变历程。

工作中的李丙见

辍学务农 这个农村娃有些与众不同

1979年,李丙见出生在大竹县蒲包乡前进村,家里有兄妹5个,一家子务农收入仅够解决温饱问题。父母东拼西凑勉强供李丙见上完初中,1995年7月,初中毕业的他接过了父辈的锄头。三年的农耕生活,使刚走出校园的李丙见,失去了年轻人的朝气和活力,有时他会一整天坐在田坎上发呆。那时的他就认识到——“靠着自家这一亩三分田,根本无法改变一家人经济困窘的现状”。

90年代初,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同村的伙伴们相继外出务工,每月给家里寄来丰厚的收入。从未走出过大山的李丙见,心里有了外出务工的想法。怀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他给家里人说出了自己的打算。没想到父母却说:“你个子这么小,到外面去能干什么?别人欺负你怎么办?你还是死了这条心吧!”父母这样数落自己,李丙见却更加坚定了要走出去的想法,他暗暗较劲,自己过苦日子也就算了,一定不能让下一代也过这样的日子。

外出务工 他捡过破烂也住过桥洞

1998年,李丙见带着一套随身的衣服,踏上了打工之旅。第一站,他来到了毗邻大竹县的渠县。初到渠县,人生地不熟的他搬过砖头、扛过水泥袋、捡过矿泉水瓶、住过桥洞。他省吃俭用,市场一日三餐靠馒头解决,口渴了都舍不得买一瓶水喝。

闲暇时光,李丙见喜欢看书涨知识

幸运的是,一次机缘巧合,李丙见在熟人的引荐下,进入了渠县盐厂造纸车间。他从最底层做起,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他成了车间里的班长。

打工的时光,过得很快。李丙见转眼就30多岁了,还成了两个孩子的爹。“出去闯闯,人生会不会不一样?”在与妻子商量后,李丙见下定决心去外省闯闯看。

2012年3月,李丙见跟随同乡到了福建,在青禾养殖专业合作社找了份工作。到了福建的他,震惊于沿海地区的繁荣和发达,当时他就下定决心:学好养殖技术,掌握一技之长。在合作社,他从饲料的搭配、防疫、消毒、规范管理学起,认真记录养殖的全过程。随着养殖经验的积累,李丙见成了合作社的主管。

返乡创业 蜕变为乡村振兴“领路人”

长期出门在外,李丙见泛起了思乡的情绪,浓浓的乡愁使他萌生了回乡创业的念头。2017年春节,回乡过年的李丙见积极响应家乡政府召唤,在与家人商量后,他毅然拿出多年的积蓄,并向亲戚朋友筹集资金共300多万元,打算自己成立一个养殖合作社创业——养鸡。

要建规模化蛋鸡养殖基地,选址成了合作社面临的第一道坎。清河镇党委政府了解情况后立即召开党委会,协调相关部门解决了100余亩适合现代化标准养殖地坐为合作社用地。

此后,流转土地又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新难题。老式养殖方式带来的污染,使村民谈之色变,忙碌了两个月,合作社也没有签下一份土地流转合同。为此,当地党委政府又组织召开村民大会,把现代化养殖场设计方案给村民做了详细的讲解,让专业技术人员解答村民的疑问。经过几次村民大会,终于打消了村民们的担心和顾虑。2017年4月,合作社成功流转土地80多亩,完成了土地流转合同的签订。

李丙见抽检车间流水线上的农产品

2017年 5 月,大竹县清河镇快活福达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通过多年发展,如今,合作社已实现总投资3000多万元,建成蛋鸡舍5栋,蛋鸡存栏13万羽,年产鸡蛋2300吨,年产有机肥2500吨,年销售额达2500余万元,为周边100余人次提供就业岗位。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