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志丨最后的冰嬉(二):乾隆的梦

封面新闻 2018-11-30 18:22 39772

清乾隆《冰嬉图》局部,转龙射球。

《冰嬉图》局部,皇帝坐在御制冰床上观看冰嬉表演。张为邦、姚文瀚合画(清乾隆时期),故宫博物院藏

故宫博物院收藏了两幅宫廷《冰嬉图》,均是乾隆时期所作。作为清廷冬季练兵的项目之一,冰嬉在号称“十全武功”的乾隆时期达到了它的巅峰。

这是冰嬉的黄金时代。乾隆称冰嬉不只是岁时娱乐,而要“盖以肆武习劳,隐寓练戎”,“为国制所重”,因此每年冬至后都会在西苑太液池(今中、南、北三海统称)举行大规模的冰上运动会。

驻京八旗和内务府三旗专门遴选近两千滑冰好手参加冰嬉盛会。皇帝、贵族、文武官员悉数到场,场面蔚为壮观。

清乾隆《冰嬉图》局部,准备出发抢等的冰鞵。

抢等

“抢等”又称“走冰鞋”就是速度滑冰,采取集体出发的方式,少则数百人,多则上千人。

发令有时以炮代之,有时用旗。皇帝在御制冰床落座后,比赛即开始。

抢等者蹬铁条冰鞋(鞋底嵌一铁条),从御驾对面冰场,向着皇帝的冰床疾驰,滑到冰床前时,有御前侍卫将其止住。前三等(1至9名)皆有赏。

冰上蹴鞠

冰上蹴鞠分两队,每队都有数十人。蹴鞠者穿的冰鞋,为了便于争抢行动,鞋底加了防滑的铁齿。

清代蹴鞠和现代足球不同,可以用手抛掷,也不设球门。比赛形式有两种一种就是把球抛起作为开始,在球落地前各队争抢,抢得为胜。按《帝京岁时纪胜》的记载,也有一种为“白打”即两队不断互抢。结果由观看的领导判定,勇猛者为胜。

清乾隆《冰嬉图》局部,正在表演双飞舞的冰鞵。

双飞舞

清代花式滑冰种类繁多,其中一种叫“双飞舞”,即两人并肩,两腿相并,靠协调配合前进。春、秋、夏无冰季节,旗兵会在陆地上进行“双飞舞”联系,所以又叫“双飞舞跑”。 这项运动可以培养士兵默契,提高灵敏度。

由于“双飞舞”不受场地、器材限制,形式灵活,后来在民间也极为盛行。

射彩球和转龙射球

射彩球和转龙射球都结合了冰上射箭技术。射彩球的八旗子弟,沿着冰场跑道滑,遇到旗门,便要在行进中弯弓射旗门上的彩球。

转龙射球场面壮观,参加者近千人。八旗按颜色顺序排列,每2至3人举一把旗,当中夹着持弓箭的队员。全部人依次排一行,盘旋曲折,远远望去蜿蜒如一条彩龙。靠近御驾的地方设置旌门,上下悬挂天、地两个球。转龙队靠近旌门时,由弓手射球,射完原路返回。射中者均有赏。

堆阵图

堆阵图又称“亮牌”、“三转九进”,是冰上演武最后的集体操练。演练时,八旗子弟每人颈后插小旗,分成左右两翼。两翼各一个号手(海螺号),号响大家同时出场,集体表演各种套路。

清乾隆《冰嬉图》局部,正在射彩球的冰鞵。

民间冰嬉

北京内城三海过去为皇家禁苑,百姓们通常在后三海(什刹海的前海、后海、西海)玩冰嬉。隆冬,什刹海常有“跑冰”比赛,即速滑比赛。参加者分两队,立于冰场两端,冰场中间为终点。比赛开始后,两边参加者都向中间迅驰。终点设有奖品,先到者可得。

正月十五,什刹海还有“轱辘冰”游戏。女人们带着孩子在冰面打滚,口中含着碎冰,念吉祥话,称“脱晦气”,还要带两块冰回家孝敬老人。回家后,如果家里有大龄未婚青年,老人还得让其搅动猪油,称“动大荤(婚)”。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