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姓(7)|蜀郡临邛县人、西汉布衣教育家胡安:司马相如的老师

封面新闻 2019-08-22 14:30 78321

黄勇/文

胡姓(6)|战国时的胡非子:墨子的弟子,有作品《胡非子》存世

西汉初期,蜀郡临邛县(今四川邛崃市)出了一个著名的教育家胡安(友)。胡安之所以被记在史册,是因为他有一个更为著名的学生——司马相如。

邛崃白鹤山(资料图片)

布衣教育家胡安

根据有的胡氏族谱记载,陈国灭国后,末代国君陈湣公的大儿子陈衍逃奔到阳武县(今河南原阳县)户牖乡。

陈衍的大儿子以陈为姓,为陈琏;二儿子以胡为姓,为胡玙。

这一支胡姓在当地繁衍生息,形成胡姓的阳武世系,堂号为阳武堂。

胡玙的儿子胡澄,迁居到临邛县,胡安就是胡澄的后裔。

对于胡澄,各地胡姓族谱对其迁徙情况的记载不一,有的说他迁徙到了安定郡,有的说他是陈湣公的第六子,落籍在安定郡。

不管说法如何,胡安这个人在历史上的确有,而且是四川人,被称作布衣教育家。

胡安博览诸子百家,通晓天文历象、阴阳变化,多才多艺,又有深厚的品德修养,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朝廷听闻他的大名后,多次征召他入朝为官,胡安都拒绝了,隐居在城外的西山上。

很多追求上进的年轻人,跑到西山去拜胡安为师,其中就有司马相如。

西晋史学家陈寿在《益部耆旧传》中说:“胡安,临邛人,聚徒白鹤山,相如从之受经。”

胡安在西山山顶找到一个山洞,住在里面,平时讲学也在这里,被称为点易洞。

民国初,点易洞外曾建有胡安祠,祠堂有一副对联:“心在河图洛书上,托迹山林泉石间”。

安能学胡公,危苦寄鹤翅

关于胡安,邛崃当地还有一个神化了的故事。

据说,胡安居住的西山,有仙灵之气,经常有白鹤出现,白鹤在古代是仙家的象征。

胡安岁数大了,仍独自一人住在山上洞中,生活淡薄凄苦,这让他的一个学生于心不忍,遂带着一些点心上山去看望恩师。

学生到了点易洞,发现胡安不在。他以为胡安到附近溜达去了,就在洞中等候。

结果等到半夜,都没等到胡安回来,只得下山回家。

第二天,学生上山上课,看到胡安已坐在洞中,精神饱满,精力充沛。

下课后,学生好奇地问胡安昨晚去哪里了,胡安笑而不答。

学生更好奇,觉得恩师举止神秘,决定一探究竟。

放学后,学生没有回家,偷偷留在了山上,躲在点易洞附近的树林里。

到了傍晚,学生看到一只丹顶鹤从天而降,落在点易洞前。胡安跨上鹤背,乘鹤而去。快到凌晨,胡安又驾鹤而归。

学生认为胡安已经得道成仙了,忍不住给师兄弟们讲了这事。

大家都不相信,约定放学后都留下来看看是否属实。

傍晚时分,丹顶鹤飞来,大家都忍不住叫了起来。胡安听闻后,知道尘缘已尽,乘鹤而去,再也没有回来。

为怀念胡安,当地人把西山改名为白鹤山,修建了一座寺庙纪念胡安,叫做白鹤寺,后来改名叫鹤林寺。

宋朝诗人陆游曾经到白鹤山游玩,写了一首叫《次韵宇文使君山行》的诗,最后两句是:“安能学胡公,危苦寄鹤翅。”

陆游还在这首诗写了注语:“仙人胡安学道西岩,跨鹤升仙,山以此得名。”

卫国义士胡衍:大义化解蒲城危机

据一些胡氏家谱记载,以妫满为始祖的胡姓人,在陈国灭亡后,四散逃离,其中有的后裔还在秦国、齐国为官。

《史记·樗里子传》中,记载了战国时卫国义士胡衍以大义化解蒲城危机的故事。

周慎靓王9年(公元前306),秦国右丞相樗里子率兵攻打卫国的蒲城。

蒲城的守官很是惊慌,强大的秦军一旦开始攻打,蒲城绝对守不住,就跑去找口才极好的胡衍。

胡衍答应了,出城去见樗里子,问道:“您攻打蒲城,是为了秦国还是为了魏国?”

然后,胡衍侃侃而谈说,如果是为了魏国,那就很好;如果是为了秦国,那就大大不妙了。

蒲城是卫国的大城市,秦军攻打的话,卫国就会倒向魏国,让魏国强大起来,魏国就会把秦国占领的城邑夺回来,到时追究责任,您脱不了干系。

樗里子想了想,是这么回事啊,就问:“那怎么办才好呢?”

胡衍说,您如果放弃进攻蒲城,我就去劝说卫国国君,让卫国国君不忘您给予他的恩德。

樗里子觉得这样挺好的,就说:“好吧。”

胡衍回到蒲城,对守官说:“樗里子说一定要拿下蒲城。不过,我能让他放弃进攻。”

蒲城守官高兴得很,立即送给胡衍300斤黄金,请求胡衍再去劝说樗里子,并承诺说,如果秦军撤退了,一定把胡衍的功劳报告给国君,给予大大的奖赏。

就这样,樗里子撤军转而攻打魏国,胡衍得到重金,成为卫国的大救星。

【下期关注】

请看胡姓(8)

【特别致谢】

四川蓬溪县文史专家胡传淮先生。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