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刘皓洋
高等教育始终承载着回应全球挑战、破解时代难题、推进社会进步等使命。为持续关切全球高等教育变革,促进高等教育国际交流、跨界融合与创新发展。12月4日至5日,由吉利人才发展集团主办,三亚学院承办的2023海南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国际论坛在三亚学院举行。
本次论坛以“御风而行,对话教育新可能”为主题,为高等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及领军企业搭建共商、共建、共创、共享的对话平台,擘画未来教育与产业合作的美好愿景。
近年来,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背景下,产教融合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和改革举措。产教融合是新时代背景下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链有机衔接的高等教育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命题。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深化产教融合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企业是学术成果产业化的最佳载体”
论坛现场包括中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东南亚等国家在内的行业学(协)会领导,国内外著名大学校长、学者代表等齐聚海南自贸港,探讨高等教育如何更好的服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理论源自于实践的总结,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组织,虽然这个组织的称呼各不一样,但所扮演的角色基本相同,主要从自学术研究、人才培养,这样的组织通常称之为大学。”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论坛致辞中谈到,大学是社会进步的牵引车,是创新人才的主要培养地。不同的国家对大学的管理用不同的制度,不同的大学对人才的培养有不同的理念,无论是什么大学,学术研究成果都需要产业化,产业化过程当然需要人才,而企业是学术成果产业化的最佳载体,也是大学生就业的最主要去处。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
李书福认为,用公益的心办教育,教育才有报国之功,才有为民之利。吉利教育二十六载,已培养毕业生18万余人,其中80%以上的毕业生进入全国相关行业的各类企业就职工作,约4万余人先后成为了吉利员工,成为技术骨干、经营管理人才等,为我国的产教融合、职业教育做出了吉利贡献。
因材施教 实现人才培养的“千人千面”
如何能够保证吉利教育高质量、可持续的健康发展;服务社会的同时,如何为个人提供个性化发展方案;如何破解就业难题,实现高质量就业,让学生更好的走向社会,吉利教育正在持续思考和破解这些问题。
为满足学生差异化的需求,吉利教育打破千人一面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探索“千人千面”,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计划,一人一个学习大纲,一人一个梦想。李书福认为:上大学,就是为了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独立判断能力和自由探索能力。
海南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国际论坛现场
因材施教,实现人才培养的“千人千面”成为吉利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此,吉利教育通过灵活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模块化课程、实施多样化的第二课堂活动、开展丰富的学生社团活动、充分发挥在线教育平台支撑作用、深化与行业产业的产教融合、关注和发掘学生的“闪光点”七个方面积极探索实施和实现人才培养“千人千面”的路径和平台,为学生成长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系统化、多维联动的培养体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与核心竞争力,助力学生成长成才成功。
三级版本深化产教融合 吉利产学研用协同育人
吉利的创业史也是一部教育史。1997年,吉利进入汽车行业,是中国第一家民营汽车企业。当时产业人才匮乏,企业十分缺乏汽车制造的技能型工人、基层技术骨干、一线关键岗位工程师,人才问题成为一个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吉利探索出了产教融合的方法,通过将学校学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更接近产业需求,通过为师生创造“真题真做”机会与平台,探索出解决多层次的“企业人才荒和学生就业难”困境的吉利方案。
目前,吉利教育的产教融合的三级版本,1.0版本的校企合作,即校企共同制定人培方案、共育人才、共建双师型队伍,共享校内外实习场所等;2.0版本的校企合作,是建立现代产业学院。我们的基本做法是:第一步由企业提出胜任关键岗位人才标准,学校用作人才培养过程的教学指南;第二步是校企将学生高价值岗位就业,作为人才培养结果的评价标准;3.0版本的校企合作,吉利各本科院校开始逐步融入所合作的头部企业的科创体系,学校自带“干粮”,即自筹相应的研发人才和相应的研发资金,加入企业产品研发和技术攻关系统。
论坛现场发布《在线高等教育平台评价通则》
“十四五”时期,吉利人才发展集团将积极响应国家对民办教育政策的鼓励和引导,围绕“千人千面”个性化教育理念,坚守教育初心,坚持高质量教书育人,集聚优质资源,走产教融合之路,不断与地方、产业、行业协同发展,做中国应用研究型大学的典范,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典范,包容、开放办学的典范,努力成为产教协同创新和聚焦人才战略发展的非营利民办教育全球品牌。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