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赖芳杰
原本泡在保温杯里的红色枸杞,非但不能养生,反而是“硫超标”的“毒枸杞”。9月1日央视财经曝光青海格尔木市、甘肃省靖远县的一些商户,为了使自己的枸杞有更好的卖相,能卖个好价钱,在明文禁止的情况下,依然给枸杞选择“熏硫磺”。让人发指的是,有些商户为了节省成本,硫磺选用的是工业硫磺。工业硫磺不能用于食品加工,有毒,而且含有大量砷,易造成肾功能不全及衰竭、多发性神经炎、肝功能损害。
枸杞产业,本应是上述两地的特色农产品牌,也是当地农民增收的抓手。2019年11月,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施行了高于国标的地方标准,为的是打造更好的青海品牌。甘肃也是多年多次地出台培育地方枸杞种植加工产业的文件法规。然而,不良商户的“黑手”炮制了骇人的“毒枸杞”,其“毒效”足以砸了农民增收的饭碗,刺痛消费者的心,更让地方政府的信誉受损。要消除这一系列负面影响,可能并不简单。
记者曝光的案例,应该引起当地政府和枸杞产业的深度反思。9月2日,格尔木市发出情况通报,已成立工作专班,连夜对涉及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进行核查,对于违法责任人将依法严惩。无良商户的“黑手”自然应该严惩,个案之外还要细究整个食品安全监管环节的漏洞和不足。食品安全容不得一点差池,从枸杞生产、运输、储存,到抽检、销售,每一个环节是否都能形成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管环节的闭环,是否都能溯源责任主体?商户随意添加的工业硫磺,属于危险化学品,销售方是否落实了备案手续,以及接受必要的监管?主管部门的监管力度应该加大,监管环节还应该前置。
此外,产业的痛点也不应忽视。枸杞如果“卖相”不好,果农就卖不上价,就面临亏损。有的果农不得不“同流合污”。当地的经信部门、产业协会应该树立正向的选果、收果标准,鼓励加工环节“无添加”。从现实情况来看,有了行业标准、有了禁止清单,并没有解决“熏硫磺”的顽疾。各部门还需要更多实际行动,更多作为,才能揪出“黑手”,斩断如此“歪门邪道”。
评论 26
似水年华 2024-09-03 发表于广东
哦哦
超爱网球 2024-09-02 发表于四川
这些黑心商家真是丧尽天良!
糖果蜜桃果子 2024-09-02 发表于四川
以后买枸杞得长点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