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代睿
北京,中国美术馆,成队的观众有序前行,大约经历一个半小时等待,终于近距离看到苏轼的《潇湘竹石图》。这是10月7日,封面新闻记者目击的一幕。
组图一之潇湘竹石图局部。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摄影
组图一之潇湘竹石图局部。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摄影
作为中国美术馆镇馆之宝,这一名作纵29厘米,横932厘米(本次展览标注数据),乃北宋绢本水墨,露面次数屈指可数。这次能出现在公众视野,源于“贵在意·致敬经典”全国写意美术作品展。此展近600件作品,涵盖诸多古代艺术大师和当代青年艺术家。
记者注意到,展览前言作者署名潘义奎,这位“75后”正是中国美术馆馆长。作为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委会委员、俄罗斯国家艺术科学院荣誉院士,他在前言中直言——写意,作为中华美学的核心语言之一,贯穿中国艺术史,并在诗学与绘画理论的互动共生中不断得到深化,最终凝练为中国艺术独特的审美特质与文化标识。
关于《潇湘竹石图》,除了早年的真伪之争,其实还有多个至今热议的“知识点”。比如:苏轼到底在哪里创作了这幅画?又是为谁所画?画里的“潇湘”是不是真实地域?还有,作为“明代三才子”之首的杨慎,到底在题跋中写了什么……
这些疑问,记者试图通过实拍照片、相关史料及专家解读来寻找答案。
组图二之吴勤题跋,其中佐证了此画作于黄州。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摄影
组图二之吴勤题跋,文中可见“黄州”。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摄影
关键信息1
名曰“潇湘”的竹石图
到底画了什么?
因为此画有“潇湘”二字,多年来皆有人认为描绘了湖南零陵(别名潇湘,历史文化名城)的潇、湘二水遥接洞庭之景。
记者在现场看到,此画虽名为竹石图,但画间确有“近水”与“云水”,这到底是不是地理概念上的潇湘呢?
为厘清这个问题,记者从中国美术馆查询到研究员薛帅杰的署名文章。文中表示,《潇湘竹石图》本名《竹石图》,冠以“潇湘”指的是朦胧意境,不能理解为地域意义上的湖南。
那么,画中石、竹又有何寓意呢?中国美术馆原馆长吴为山曾表示,文人画和画工、画师的作品不同之处,在于文学境界以及诗的情怀。
他认为,苏轼的画作在表现客观事物时并不重视形式,而侧重心灵感受。这种心灵感受如何表现?以书法入画,用书法的笔法、线条,书法的势态、意态,来表现客观物象。
他认为,苏轼的心中有竹子一般的意志,这是文化的意象、书法的气象。苏轼把眼中看到的竹,变成了心中的竹,然后用笔表现出来。这种精神投射,也是苏轼生命的一种影子。
组图三之“轼为莘老作”。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摄影
组图三之“轼为莘老作”。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摄影
关键信息2
苏轼在什么地方
创作了《潇湘竹石图》?
这个问题,明代曾有人考证,乃苏轼被贬黄州后创作。
围绕这一说法,记者在现场注意到,此画题跋区有明代之人署名“庐陵吴勤”。他在题跋中有诗云——“坡仙昔在黄州时,居闲每访孙莘老。竹石曾将写赠之,遗墨到今真是宝。”由此不难看出,早在明代,已有此画作于黄州的观点。
史料显示: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次年,俸薪断绝,在城东荒坡耕种求食。正是在黄州,苏轼成了苏东坡;也是在黄州,苏轼留下了“天下第三行书”《寒食诗帖》;还是在黄州,苏轼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
黄州之于苏轼,究竟意味着什么?或许可从他晚年的《自题金山画像》中品悟端倪——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组图四之杨慎题跋,其中透露了江阳这一地点,据考证此地现属四川泸州。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摄影
组图四之杨慎题跋,此为长诗局部。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摄影
关键信息3
《潇湘竹石图》为莘老所画
他到底是谁?
苏轼到底为谁创作了《潇湘竹石图》,许多研究者的入手之处是画卷之末的一行题字——轼为莘老作。
轼,自然是苏轼,莘老又是谁?在苏轼的同年进士和好友中,有一位孙觉,便字莘老。这是目前比较统一的认定。
孙觉,北宋文学家(1028—1090),年长苏轼九岁,江苏高邮人,著有《孙氏春秋经解》。是黄庭坚的岳父,秦观的老师。
据称苏轼谪居黄州时,孙觉多次设宴款待,苏轼作画以表感谢。《潇湘竹石图》正是苏轼当年赠予孙觉的墨宝。
史料记载,孙觉与苏轼在政治观点上颇为相近,思想上也较为相同。后来,二人均在宦海中遭遇迫害,历经沉浮。
组图五之邓拓印章,该印章佐证了邓拓为此画捐赠者。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摄影
组图五之邓拓印章(上),该印章佐证了邓拓为此画捐赠者。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摄影
关键信息4
“明代三才子”之首的杨慎
为何在四川留下题跋?
《潇湘竹石图》现存近三十位鉴藏者的题跋,这些题跋有叙事、有赏析、有赞叹,可谓一部传承史。
此前,学界已有共识,这些题跋中最为珍贵者,出自“明代三才子”之首的杨慎。
杨慎到底写了什么?通过高清照片,不难看出他不仅赋了诗,还记录了题跋缘由——甲峰李子沛之自留都来江阳,邂逅江山平远楼,出此卷,席上率尔赋此。嘉靖戊午秋八月二十六日,升庵杨慎书。
从这段文字不难看出,杨慎讲到“李甲峰”从南京来到江阳,二人偶遇,在江山平原楼题跋的过程。在其所题之诗中,有四句为“金陵携来到江阳,卷示当风开盈尺。江湖散人天骨奇,抹月批风画里诗。”
“李甲峰”是谁?史料记载不多,有一种说法是——他祖上收藏了此画,后传至他。
江阳又是哪里呢?学界认定为泸州。而现今泸州市也确有一个区名为江阳。也就是说,杨慎为此画题跋之地在四川。
关键信息5
《潇湘竹石图》捐赠者
是否在图卷之中留下信息?
《潇湘竹石图》是何人所捐?其实并非谜题。但值得注意的是,捐赠人在这幅竹石图里留下了关键信息。
记者在现场发现,画作尾部“轼为莘老作”后面的装裱区留有多方钤印,其中最上面一方印透露了一个名字——邓拓。
中国美术馆原馆长吴为山曾证实,《潇湘竹石图卷》系史学家邓拓捐赠。
据报道,邓拓早年用重金和二十多件藏品换来《潇湘竹石图》。拿到这幅作品后,他将书房改名为“苏画庐”,可见其对苏轼的热爱。
上世纪六十年代,邓拓请荣宝斋的许麟庐(国画家、书法家、书画鉴赏家)在藏品中挑选一批佳作,着手捐赠。
1964年,邓拓将145件(套)中国古代绘画捐献国家,现由中国美术馆收藏。
据了解,邓拓所捐,多有宋、元、明、清重要画家之作。除苏轼外,还有“明四家”沈周、文徵明、仇英、唐伯虎的作品,以及石涛、徐渭、郑板桥的名作。
邓拓之女邓小虹曾回忆,父亲把裱画名师刘金涛请到家中,全家人吃饭的餐厅变成了临时装裱车间,把要捐赠的绘画作品都收拾得整整齐齐。许麟庐先生花费几天时间,小心翼翼地在所有捐赠品上盖上父亲的收藏章,列出目录清单,注明年代作者。
谈及这批捐赠,吴为山曾表示,从宋元到晚清,几乎可以写成一部美术史。他能把自己的“宝”变成“国宝”,把“家宝”变成“国家之宝”,境界极高。
2012年1月,“邓拓捐赠中国古代绘画珍品特展”开幕,藏品全部展出,并设“保存修复成果展示厅”对修复项目进行了汇报。
组图六之《潇湘竹石图》长卷。本次展览并未全部展示题跋区域。封面新闻 记者 卢荡 摄影
组图六之落款时间为一九五九年的题跋,其中提到“西充”等信息。因本次展览未展示全部题跋,此图下载于中国美术馆网站。
关键信息6
1959年的这幅题跋
里面的“西充人”到底是谁?
记者从中国美术馆网站下载的《潇湘竹石图》全卷图上发现,题跋区尾部一幅的署名信息包括“西充”“白”等,时间为1959年10月。按邓拓得到此画的时间推算,该题跋很可能与之前物主有关。遗憾的是,本次展览,题跋区未全部展示,无法现场核实更多细节。
这位姓白之人到底是谁?记者了解到的一种说法——可能与白坚夫有关。
史料记载,《潇湘竹石图》在近代有两名私人收藏者,其中一人便是北洋军阀吴佩孚的秘书长白坚夫。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此人在北京风雨楼古玩店买走两幅苏轼珍品——《枯木怪石图》与《潇湘竹石图》。前者,据称是风雨楼店主从山东藏家手中购得,后者为风雨楼藏品。
据《中国文化报》2011年2月10日报道,白坚夫早年留学日本,太太是日本人。其将《枯木怪石图》卖给了日本人。
记者查询到的信息显示,白坚夫出售《枯木怪石图》之时正值抗战时期。2018年11月,此画现身佳士得拍卖行,以4.636亿港币(含佣金)成交。买家疑为中国人。
但关于白坚夫更多的信息,比如是不是“西充人”,他又是如何将《枯木怪石图》卖给日本人的?尚未查到官方披露的信息。
关于《潇湘竹石图》,《中国文化报》的报道还显示,1961年白坚夫因经济困难,决意将其卖掉。而这段文字,可与邓拓购得此画的历史互为佐证。
评论 3
茨木 2025-10-07 发表于辽宁
赞👍
Ryan 2025-10-07 发表于北京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 惠州 儋州
花生米米儿 2025-10-07 发表于江西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