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团队成员、四川老熟人追忆:他的“禾下乘凉梦”,在农业科技领域将薪火相传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1-05-23 23:11 113308

封面新闻见习记者 赵紫萱

5月23日,袁隆平先生辞逝后的第二天,成都郫都区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内人头攒动,市民们拿着黄白相间的花束,自发排成一条长队,安静前往献花以寄哀思。作为袁老的四川老熟人、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副主任彭甦站在一旁迎来送往,眼眶猩红、谈起袁老的离世,不胜唏嘘。

市民前往吊唁 哀思漫过稻田

下午2时,天气不似夏日的闷热,科技园外稻谷青悠,农民们挽起裤腿正在忙碌着。在园内的科技馆处,人们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很难过……”张阿姨哽咽着红了眼圈,缓了缓,她告诉记者,自己年近70了,今天是带着女儿和孙女来吊唁。“我经历过灾荒年,我知道我们那么大一个国家,大家要吃饱真的很不容易,袁隆平先生很伟大。”张阿姨说,她们三人开车一个小时左右来到这里,就是为了给袁老再献上一束花。

科技馆外市民排队献花

市民将自己栽种的花做成花篮提到现场

队伍长龙里,还有带着红领巾的女孩,她说要穿得庄重些来送送袁爷爷;有默默用笔写下“袁老:功在千秋,名存万古”的青年;有慢慢向女儿讲述袁隆平故事的一位父亲,他告诉他的女儿,这是他的偶像,这是行行业业的人都应该学习的榜样。

科技园外的稻田上农民正在忙农活

爱吃川菜、悔棋耍赖 伟人也是普通人

在科技园内,记者采访了袁隆平的“老熟人”彭甦。彭甦不仅是袁隆平团队中的一员,也是袁隆平的合作伙伴。回忆起第一次见到袁隆平,彭甦说:“见面之前诚惶诚恐,见面后发现他和蔼可亲,当袁院士得知我是四川人的时候,就立马就用四川话和我对话。”彭甦告诉记者,袁隆平很有语言天赋,见四川人说四川话,见湖南人说湖南话,见到外国朋友就说英语,能在方言和外语中流利切换。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副主任彭甦组织现场吊唁活动

“袁院士爱吃川菜,特别喜欢麻婆豆腐、鱼香肉丝和水煮肉片。”在彭甦的眼里,袁隆平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人。

“他很害怕孤独,希望学生能陪他多说说话。”彭甦说,袁院士平时很喜欢和学生下棋,偶尔还要耍赖悔棋,他还开玩笑说“学生不能悔棋,我是老年人了,你不能跟我比”。在大家的印象里,袁隆平是伟人,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人。

一位父亲在科技馆内给女儿讲述农业知识

未到过新园区 但寄予这里更重要的使命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是2005年组建,最早的园区在郫都区的犀浦镇,袁隆平去过三次,分别在2005年、2007年和2012年。

新的园区是2018年开建的,2019年搬过来,这边建的规模比原来的更大,也更漂亮,于是彭甦把新园区的照片发给袁院士,“袁院士说这里建得那么漂亮,他一定要过来看看,但现在已经成为他未了的心愿了。”

虽然袁隆平没来过新园区,但他对于这里却寄予了更多的希望。彭甦告诉记者,以前他们是跟从袁院士做杂交水稻的研发,解决的是水稻高产的问题和人们吃饭的问题。但是现在光种水稻很难让农民致富,所以他们现在也在按照袁院士所倡导的“种稻致富”的模式在做,就是在种水稻的同时,让每一亩田的产出产值要上万。

“袁院士当时在我们的园区建成后题词,一次性题了三个,这是前所未有的。”据彭甦介绍,除了“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和“袁隆平杂交水稻科技馆”,还有一个是“袁隆平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彭甦透露,在袁隆平心中,有一个深藏心底的愿望,他一直希望有一个青少年农业教育科普基地,他说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喜欢农业、不从事农业了,他希望有这么一个基地,让青少年们认识农业并能投身农业。于是在成都这个基地里,大家就尽力去践行青少年教育这块工作。

如今,袁隆平杂交水稻科技馆外,来来往往人潮不息,田间依然有人劳作,稻田依旧生长,在这片土地上、乡野中,无数的中国科研人还在不断努力,而这无数科研人的事业和信仰,也必将代代薪火相传。

评论 10

  • 方水 2021-05-24

    悲伤

  • fm9824 2021-05-24

    👍

  • 鹅鹅鹅鹅 2021-05-24

    一路走好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