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吴德玉 海报制作 姚海涛
很多有名气的漫画家,会组建一个创作团队,至少有一个助手。但朱德庸都没有。他不赶进度,而且充分享受创作的过程。“画画每一个环节带来的快乐,我都不愿意让渡于别人。”
朱德庸
在画《一个人的人生未爆弹》时,朱德庸说自己压根没有打算要将之出版。当时是2021年左右,“我的生活本来就静止封闭,我和这个世界的关系一直都是:我像一个每天坐在大玻璃球里往外隔绝观察、偶尔出来散个步的人。但当整个世界都跟着我一块闭锁,我反而关心起来: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人们会变成什么样子?”
一系列的观察、体验和反思,都变成朱德庸笔下的线条、人物……于是他完成了一本自我对话的图画日记。画完就往抽屉一扔,没再管它了。2023年,有出版社的朋友看到了这本图画日记,觉得有情绪安抚、疗愈效果,应该要拿出去跟大家分享,于是就有了《一个人的人生未爆弹》这本书。
《一个人的人生未爆弹》
除了出书需要露面配合做宣传之外,如今64岁的朱德庸生活固定、简单:每天早上起来做早餐,吃完早餐,喂猫,然后坐在书房画画。画到接近中午,开始做简单的中饭,跟太太一起吃饭。下午一般会出去附近散散步。偶尔在外面吃晚饭,但是次数不多。晚上回到家,“太太看看书,我听听音乐,每天差不多就过去了,周而复始。”
朱德庸坦言,推广新书经常会被要求出镜拍短视频,但其实心里最喜欢的还是跟记者面对面聊天,“慢慢细聊,其实可以聊出非常多的好东西。很多灵光一现,都是双方没有预设的。但是拍短视频,就需要按脚本走,采访完后还要去剪接。这样一来,大家聊的很多话,其实都没有办法完整呈现出来。大部分信息都是碎片,好像每一个人只能够讲一句金句,或者讲一个概念、一个梗,留不下什么深刻有意义的东西。”
朱德庸喜欢去菜市场买菜。“我跟人交谈、说话最多的场合,就是菜市场。跟那些摊贩相处,真的非常愉快。有时候我去一个买了几十年的摊子上,摊主看到我都会说‘你好久没来了’。我觉得他们过的是非常真实、踏实的生活。术业有专攻。卖鱼的人对如何判断鱼是否新鲜,这个鱼是养殖的还是野生的,甚至这个鱼最适合怎么烹饪,清蒸还是红烧,都非常在行。”
2009年,带着当时新出版的《绝对小孩》,朱德庸来成都做一些新书宣传活动。工作之余抽空去了宽窄巷子、爬了青城山,跑到公园里,站在那看人家打麻将。走几步就有人走过来问:要不要掏耳朵?“成都虽然我只去了一次,但真的很喜欢。感觉大家在过着很舒服的日子。希望下次有机会再去。”
# 对话朱德庸 #
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封面新闻记者视频连线采访朱德庸
封面新闻:这两年“情绪价值”这个词很流行。《一个人的人生未爆弹》中对“情绪”进入深入的剖析,很呼应时代。为什么会特别关注到“情绪”?
朱德庸:我发现很多人最不擅长的就是处理情绪。因为一般都认为有情绪是不好的,应该把情绪掩盖住,不愿意直面。这种观念应该改变一下。一个人产生情绪,其实就是灵魂对你人生提出一些问题,而你答不出来。人毕竟不是动物,不是机器,一生都跟情绪在一起。如果情绪对你影响够深,它就会存在你的心里面,形成一个“人生未爆弹”。我觉得拆解“未爆弹”最重要的是你先了解、正视自己的情绪。
封面新闻:《涩女郎》不管是漫画还是改编成剧集,都给很多人带来了欢乐。现在物质富裕了,技术提升了,但大家好像变得不容易开心了。作为艺术创作者,你有怎样的体会?
朱德庸:我感觉现在时间是真的很快,什么都在高速运转。其实当一个时代运转的速度过快,其实未必是人类能够承受得起的。一个人能够承受的压力阀域往往是有限的。进入21世纪以后,整体上来说经济有很大提升。但一开始大家都只看到物质富裕带来的好处,并没有意识到它也会给人带来很多的生命耗损。而且一旦赚钱变得没那么容易,心理也会产生落差,难以适应。此外,人活这一生,就是会遇到生存的各种课题。生命的各个阶段都容易深受情绪困扰。求学、谈恋爱、婚姻、求职……任何一个都不容易。处理情绪问题恐怕是我们每一个人多多少少都会遇到的课题。 早在2011年,我推出《大家都有病》时,就已经试着想表达,其实我们要小心会面临很多的心理疾病。我们的步调或许需要稍微慢一点。写《绝对小孩》,就是因为我发现身边很多的大人不快乐,即使是事业很成功的人,也是一样不快乐。那我就想,那看看要不要试着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回童年,会不会好一点?因为我觉得,童年是一个最能够代表一个人本性。
封面新闻记者视频连线采访朱德庸
封面新闻:除了阅读,在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在帮助大家获得情绪价值、心灵愉悦方面,你会有怎样的建议?
朱德庸:如何破解这个困局,是一个大问题。大部分人都需要上班,确实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少。但下班的时候可以选择走一小段路,为自己主动寻得一小段自由。我一直认为,最接近人心灵的交通工具是自己的两条腿,其次是骑自行车。交通工具的速度越快,离你的心灵越远。要么你就回到家里,自己找个角落,摆一张椅子,静静喝一杯咖啡或者一杯茶,听一段喜欢的音乐,这都是一种小剂量的自由。在很小的时间单位里,人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生活还是有很多自由的缝隙。你要细心去找。而且注意,要多往精神世界的内太空去找,而不是一直往外找,比如考虑车子够不够新,房子够不够大。
专注、沉浸于创作
世界就会向你走来
封面新闻记者视频连线采访朱德庸
封面新闻:艺术创作能带来很好的情绪价值或者精神疗愈价值。您作为创作者,肯定体会更深。对于不从事创作的普通人,你有怎样的建议?
朱德庸:确实,创作是最好的心理治疗。普通人通过书写、画画来疗愈自我,是非常好的事情。在很久之前我就说过,创作其实并没有太了不起。所有人都有权利、有资格创作。我甚至觉得,把写作或画画跟职业分开,以素人身份写作,反而会更自由,更能体会到其中的快乐,纯粹为自己而创作,不用考虑市场、受众接受度如何。
封面新闻:大家普遍都会认为,从事创作是有门槛的,比如需要一定的训练。
朱德庸:我觉得这不是大问题,创作的定义非常广阔。你每天的日常生活,会怎么样安排,想过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希望把居住的环境打造成什么样,要怎么样穿衣服,烹饪,修饰小花园,种植花花草草,其实这些都可以成为创作。甚至我觉得画画都是不必专门学的。画画原本就是人的一个天性。我们的先民要记载一天的这个行程,或者记载一些事情,就是在洞穴里画画。你如果真想表达,根本不必在乎太多,不用担心自己不专业,你就照感觉不停地画、写。基本上到了一定程度你会发觉,当你专注、沉浸在创作的过程里,世界就会向你走来!你跟这个世界自然就连接在一起了。所以我非常鼓励大家,有空的时候就画画、写东西。发表不了也没关系,可以跟朋友分享。大家借由创作这个契机,把向外寻求事物转向于安抚自己的内心。
封面新闻:你的作品有很高的风格辨识度,看起来有纯熟的手绘技法。你是怎么摸索到现在这个风格境界的?
朱德庸:坦白说,我从小到大,没有学过画画,也没有拜师求艺过。画画就是我的一个兴趣,真的是按照自己的感觉画。我的体验是,画画最重要的是跟自己心灵建立一个连接的方式。对我来说,任何一种形式的漫画,不管四格、多格,或者《一个人的人生未爆弹》这种单幅,都是一个表达自我的途径。《一个人的人生未爆弹》不光有图,图外还配有文字,这也是我手写后印刷的。这些手写的字体笔触跟我平常写字的不太一样,因为我是把这些字当成一幅画去“画”的。
《一个人的人生未爆弹》内文之一
封面新闻:很多漫画作品的作者成名之后,为了提高效率,会组建一个创作团队。但听说你这么多年画画,从来没有请过助手,都是一个人完成。这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朱德庸:出道至今几十年了,我确实从来没请过助手。所有作品从创意到铅笔勾勒、墨线到上色,每一个环节都是自己完成。因为我觉得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照我的意思表达出来。另外一点非常重要,一步步来的时候,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去琢磨、反思。在我整个创作的过程中,都是把时间的节奏放到最慢。早在几十年前就有人跟我反映过,说朱老师你这样子弄实在太慢了,完全不符合市场规则。花那么长的时间做一本书,别人都可能已经做出七八本书了。我并不以为然。那么快速去创作,没多大意义。量产作品其实就是想要快速换钱。坦白说,如果一个人特别想要挣钱,快速大富大贵,我建议不要首选创作。一流的创作往往都不会快速赚到钱,需要大量的耐心和热情。我之所以不请助手,还有一个考虑是,我自己要从里面得到快乐。如果我的铅笔稿上墨线或者是上颜色,分给别人去做的话,那我自己就完全没有享受到创作的过程。
朱德庸
或许我们不应过高强调AI的功能
封面新闻:AI让一些漫画作者感到失业的危机。您如何看待?
朱德庸:这个冲击不仅仅针对从事文字或者图画的人。问题的关键在于,人是否要将主体性交出来,把原本是应该由人承担的创作全部交给AI。如果是这样,那我觉得,基本就代表人类文明要停止了。或许我们不应过高强调 AI 的功能。至少在目前看来,AI只具备使用既有材料进行再组的能力。而人类的想象力、创作力,是天赋的存在。对于生老病死的感受力,跟你丢给它一堆资料让它重组出来的关于生老病死的描述,有本质的区别。
封面新闻:刷短视频替代文字阅读,成为很多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虽然只是媒介的变化,但不得不说,媒介的确能带来很多本质的不一样。
朱德庸:这让我非常担忧。我学的是电影编剧、导演,跟视频的关系很密切,对此我有深刻的体会。首先,看视频与文字阅读最大的不同在于,视频将受众的信息主导权剥夺了。比如说,当你看一本书,可以反复返回去阅读,可以尽情吸收、感受这句话带给你的东西,启发也好,意义也好,可以随着你的节奏来掌握。这就是阅读者的一个主导权。而视频播放时,这个画面给你两秒钟,另一个画面给你三秒钟,这些都是视频决定的。当然,你可以操作把视频暂停,但你心灵的感受就被切断了。此外,视频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坏处就是,它对眼睛是有伤害的。现在可能大家还不太觉得,但我预测这些伤害会在未来15年更突出。所以,全面或者过度视频化带来的这些问题,都必须考虑。从大概十年前开始,只要我有新书出来,都会有人来跟我谈出电子书。但我从来都不授权,这是我的一个坚持。我一直认为,纸质书会有存在的必要。这些可以触摸的实体,会通过你的手,把你的大脑和灵魂、心灵连接起来。我坚信,人是万物之灵,再强大的工具也只是工具。人是工具的主人,而不是奴隶。
封面新闻:《粉红女郎》电视剧到现在都20多年了。“结婚狂”“万人迷”……这些经典人物形象到如今还被影迷念念不忘。如何看待自己的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
朱德庸:总体来说,我尊重影视是一种载体,改编者有二度创作的自由和权利。但就我的经验来说,制作方来跟我谈,说要听我的建议,如何改编,但实际操作过程会走样。结果拍出的片子不理想,作为原作者,也不太舒服。《粉红女郎》应该算是我参与度最高的一个影视改编作品。从选角到剧本,剧情走向,我给制作方提出过很多建议被采纳,比如,万人迷选中陈好来演。后来我就很谨慎,不会轻易授权给人改编。不管是此前的《什么事都在发生》《大家都有病》《绝对小孩》,还是现在这本《一个人的人生未爆弹》,都不会有影视改编。这样少赚很多钱,但这是我的选择。
(部分图片由出版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提供)
评论 16
fm9876578 2025-02-18 发表于四川
情緒價值加滿
_南风知我意202005 2025-02-18 发表于四川
希望更多人能看到这本书
科学知识点秀 2025-02-18 发表于四川
精神世界的探索太有必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