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从青岛到红海》:呈现中国人眼中的海上丝路大历史|新书架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4-08-29 13:41 86374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1877年,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在书中首次把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开辟的连接中国、中亚和印度的古老商路,称为“丝绸之路”。这一称谓,不仅表明这条商路上运送的主要货物是丝绸,还让人联想到绸带般在高山、峡谷、大漠、绿洲间蜿蜒律动的神奇曲线。1968年,日本学者三杉隆敏根据中国陶瓷的海上运输和贸易分布,首次提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

《海上丝绸之路:从青岛到红海》

大多数国人虽然对“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并不陌生,但对它的了解也容易停留在概念性的、碎片化的,缺少对其脉络和细节的深度、全面的了解。

近日,知名纪实文学作家、《另一半中国史》作者高洪雷的全新力作《海上丝绸之路:从青岛到红海》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继《丝绸之路:从蓬莱到罗马》之后,高洪雷又一关注“丝路”主题的重要作品。这一次,高洪雷将目光从陆地转移到海上,面朝大海,爬梳史料、合理畅想,书写海上丝绸之路。该书选取了亚欧非3大洲15个重要路标,书写季风潮汐中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以贯穿古今的视野打量海上丝路的形成过程和辐射形态,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扎实的历史书写和多彩的文明图景。

历经三年多的时间,高洪雷进行大量的史料收集考证、实地采风、人物访谈等工作,最终选择以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之一——琅邪(今青岛)为开篇,通过15个港口、海峡或海域,串联起一系列险象环生、高潮迭起、竞争惨烈、豪杰辈出的故事,将打捞出的生动历史细节讲述给对这条人类文明、进步、繁荣之路满怀好奇、敬意和希冀的万千读者,特别是为中国读者奉献了一部中国人自己的海上丝绸之路大历史。

除了青岛之外,书中主要书写的重要路标还包括:扬州、太仓、宁波、泉州、广州、徐闻与合浦、巴士拉,占城(今越南南部地区)、柬埔寨、斯里兰卡、印度,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红海。另外,因为世界海洋面积占地球表面的百分之七十一,书中涉及的国家超过50个,涉及的领域有季风、洋流、港口、船舶、航线、风土、贸易、外交等方面,这本书也可以看作是“另一半世界史”。

近些年,作者高洪雷一直致力于民族历史、西域历史的文学普及工作,其代表作《另一半中国史》长销十余年。他的《大写西域》《楼兰啊,楼兰》等作品,更是着眼于丝绸之路在西域的产生及繁盛,着眼于中国西部的地理历史之谜,在严谨史料的基础上,用灵动的笔触为读者普及那略显神秘的历史,为读者建构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西部原乡。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徐剑曾高度评价高洪雷的作品:“我看高洪雷的几本书,很惊奇作者写历史的笔法和才华。尤其他的语言,美而有质,这是一个非虚构作家最可宝贵的创作优势。”

《海上丝绸之路:从青岛到红海》

(人民文学出版社供图)

评论 11

  • 暂住农庄的驴 2024-08-29 发表于四川

    李希霍芬这名字听起来好洋气

  • 彦君妹 2024-08-29 发表于四川

    这条路见证了太多历史变迁了

  • 张笑笑 2024-08-29 发表于四川

    没想到这个词是外国人起的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