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司法行政好榜样”之刑事执行篇|刘青松:10年累计帮600余名罪犯子女实现上学梦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1-07-08 11:46 42789

封面新闻记者 于婷

“助学金我已经收到了,谢谢你们对我和我家庭的帮助,母亲的负担也因此减轻了很多”。写信的少年叫小宇(化名),是一名大四学生,即将毕业踏入工作岗位。在成都读书的日子里,他隔三差五就会写封信寄给远在家乡的攀西监狱民警刘青松,这学期有哪些课,遇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拿到了奖学金……像家书一样,他把自己在学校的点滴见闻都写进信里。

然而,收信的人,却不是小宇的家人,甚至在一段时间里,他还在心里默默讨厌过这些“带走爸爸的人”。转变,在一次又一次的伸手相助里。

聚焦特殊未成年人

他是600余名服刑人员子女的“青爸爸”

小宇的父亲是攀西监狱的服刑人员,4年前,他正为儿子考上大学兴奋不已的同时,也为儿子的学费和生活费感到担忧。“刘科长,能不能帮帮我儿子,他成绩好,请一定要让他继续读书,不要像我一样。”在监狱开展服刑人员家庭情况摸底调查中,一名服刑人员向教育改造科副科长刘青松说出了压在心底的愿望。随后,刘青松决定亲自到服刑人员家里走一遭。

到了小宇家中刘青松才发现,除了小宇刚刚收到了成都某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之外,小宇家还有一个妹妹也即将升入高中,而整个家庭的生活来源全靠小宇的母亲一人在外打工苦苦支撑,母亲微薄的收入无法同时负担兄妹二人的学杂费,懂事的小宇为了能让妹妹继续完成学业准备放弃读大学的机会外出打工养家。

了解情况后的刘青松主动提出帮助小宇兄妹二人,经过多方努力,他联系到两家公益组织,两家公益组织愿意分别向兄妹二人提供每年5000元人民币和2400港币的助学金。

“亲情是帮助服刑人员改造、重回社会的重要力量”。从警24年,刘青松始终恪守为警的初心使命,积极践行四川司法行政精神和四川监狱精神,在司法为民的道路上全力以赴,为解决刑释人员、家属和其他群众的“急难愁盼”倾注了大量心血,在解决服刑人员子女生活、落户、读书等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他争取社会资金9万元帮扶了117名“三无”服刑人员;协助落实71名服刑人员特困家庭享受低保政策;协助解决112名服刑人员子女的“黑户”问题;帮助46名服刑人员的未成年子女入学复学;争取到14个社会助学项目,建立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多渠道、多层次社会助学项目体系,累计向625名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发放助学金150余万元;将凉山监狱、荞窝监狱78名服刑人员子女纳入帮扶计划,探索凉山片区监狱帮教帮扶体系建设,实现监狱系统帮扶资源共享,实现帮扶工作向规范化、标准化推进;努力探索延展受助对象范围,将受害家庭和社会其他贫困学生纳入帮扶计划,已为25名受害家庭和社会其他贫困学生提供帮助。

提升教育改造质量

连续10年帮助2800余名服刑人员“取证”

1997年从南方冶金学院毕业后,刘青松就被分配到了攀西监狱,先后负责了选矿厂的技改工程、生产技术和安全生产工作。在这些平凡的岗位上,他发挥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先锋作用。在工作中,他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研发了《铅锌浮选新工艺》,年增效上千万元,获得省局科技成果一等奖和监狱突出贡献奖。

2011年8月,刘青松从生产、技术、安全管理岗位转战教育改造战线,积极推动监狱在全省监狱系统率先落实“1+5+1”教育改造模式,规范有序开展服刑人员教育工作。

“不能不来,不能白来,不能再来。”在监狱的白色墙壁上,写着这样12个醒目的红色大字。为了不让服刑人员重蹈覆辙,真正做到回归社会,10年来,刘青松一直致力于为服刑人员解决刑满出狱后的生存生计问题,大力开展临释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和就业指导工作。在他的努力和帮助下,2800余名服刑人员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454名服刑人员参加了自学考试,33名服刑人员获得了专科、本科毕业证,切实增强了刑释人员就业、创业能力。

为进一步构建好“社会包容、政府帮扶、部门联动、家庭接纳、监狱与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帮教长效机制,2019年5月7日,“刘青松帮扶帮教工作室”在攀西监狱挂牌成立。随着党史学习教育“为民办实事”的走实走深和帮扶帮教工作的不断深入,为了给需要帮助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和社会上困难家庭提供更多形式的帮助,2021年4月,监狱将工作室更名为“青松工作室”,赋予其助力乡村振兴、送法进村进校、困难帮扶、心理援助、爱的传递等六大功能。

如今,刘青松将目光更多投向了服刑人员的未成年子女心理健康、送法进村进校等领域,我们坚信,在大凉山广袤的土地上,他司法为民的信念将如松挺拔,“青松工作室”的旗帜将愈加鲜亮。

评论 1

  • 用户A 2021-07-09

    [得意]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