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王勇:故乡的灶台

封面新闻 2019-05-28 12:41 35719

王勇(金堂)

故乡的灶台,是黄泥糊成的一弯月弧。母亲常年沿着灶台的月弧,拾掇着全家一日三餐。灶台上的大锅,煮尽一家人的四季之味,也煮尽父母的辛劳。

灶台,吸收人间烟火,是生命延续的工具,所以乡下人的打灶是一件很特别的事。翻开一页黄历,寻找打灶动土的最佳时间,再询问风水先生何日是黄道吉日,便可动土打灶了。

打灶前,在自家菜地里清理出一块黄土地,提前两天把土掏松,浇上足够的水,使土变成泥浆,再和上铡好的稻草,便成了打灶的原料。

正式打灶那天,师傅到主人家后,焚香以求神灵保佑,保佑薪火柴(财)旺。每个家庭的灶台数量大小不一,勤劳富足的家庭一般有3口大锅,一锅煮饭,一锅炒菜,一锅煮牲畜的食料。

每一个灶台分3层,第一层为灰箱,用于存燃烧后的柴灰;第二层是灶室,是灶台的主体,所有的柴火都在这灶室里燃烧;第三层是灶面,用水泥抹平,算一个台面,煮饭临时的厨具都摆放在灶台面上。

农村人每天的生活,从灶台的炊烟开始,又从灶台的炊烟结束。我小时候放学回家,放下书包的第一件事,便是跑去灶台边看锅里是否还有剩饭,再弯腰掏一掏灰箱里的灰,偶尔还会有奶奶特地给我烧的红苕呢。

印象最深的事,莫过于父亲和我在灶台边烙馍馍。父亲烙的馍馍又大又圆,有小锅大小,我们叫它为锅盖馍馍。它香甜酥脆,麦面里混合着烟火的味道,再配上一碟自家泡制的酸豇豆,就着一碗清水般的稀饭,那真是人间美味,既能解馋,又能充饥,百吃不厌。

我喜欢在父亲烙馍馍的时候去烧火,父亲一边烙一边教我如何把火烧得小而均匀,因为烙馍馍时烧火最为重要——火太旺,麦面便糊了,火太小,面粉不容易结成锅巴,久了就成了死面,口味大减。

父亲常说,掌厨的是徒弟,烧火的才是师傅。每每看到一家人津津有味地吃着香喷喷的馍馍时,父亲便一个劲地夸赞我火烧得好。我听到父亲的赞美之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快乐。

灶台,对乡下人来说,不仅是锅碗瓢盆的组合体,也是生命活动的象征——有了灶,乡村便有了炊烟,旅途便有了停留,生命便有了据点。灶台在,父母就在,家就在,乡愁就在。

【作者简介】

王勇,出生成都金堂县,金堂县作家协会会员。喜欢文学和垂钓,热爱田园山水,曾在多种杂志和网络平台发表习作。

【“时光”栏目征稿启事】

讲真实故事,自己的,他人的,都可。字数控制在1200字内,原创首发。面向四川省内征稿。勿用附件,标题务必注明“时光”。部分作品会被华西都市报《宽窄巷》副刊选用。投稿信箱:huaxifukan@qq.com。

评论 1

  • 马鸭 2019-05-28

    [得意]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