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山一天走7万步,却难见熊猫一面?巡护员的这句真心话,道出保护的真谛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5-10-24 20:08 94519

李芯锐 周洪攀 摄

封面新闻记者 周洪攀

“巡山最多一次走了7万多步,我们还拍到野生雪豹的身影,让绵阳的野生动物目录上有了雪豹。”10月24日,在大熊猫国家公园绵阳管理分局举行的“开启我的零碳生活,共同守护绿色熊猫家园”主题活动上,来自平武关坝的巡护员李芯锐分享了自己巡护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巡护路。

在所有人的印象中,大熊猫国家公园内应该是大熊猫随处可见。然而在现实中,李芯锐在保护区内巡山10多年,只见过一次野生大熊猫。“看不到野生大熊猫,就是最好的保护。”李芯锐坦言,最好的保护方式,就是不要去打扰大熊猫的生活。

李芯锐讲诉守护野生大熊猫背后的故事 周洪攀 摄

10多年只见到过1次野生大熊猫

 “看不见就是最好的保护”

“黑白相间的毛色,憨厚可掬的大熊猫好萌哦。”李芯锐说,这肯定是你在动物园内看到的大熊猫,没有攻击性。但大家知道吗,野生大熊猫属熊科,在森林中没有敌手,圆圆的脸上全是肌肉,咬合力达到100公斤。“在野外遇到大熊猫时,最好不靠近、不打扰、不投食。”

李芯锐出生在平武县木皮藏族乡关坝村,村子往东是唐家河,西北边就是王朗。“我们村就夹在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中间。”李芯锐说,他当过兵,退伍后做过保安、当过厨师、开过卡车。2011年,29岁的李芯锐结婚后,在自然保护机构技术专家的帮助下,他学会了养蜂取蜜。并加入了关坝村的巡护队,成为了一名巡护队员。2020年,他又来到王朗保护区,继续自己的巡护生涯。

巡护员巡护路上

大熊猫的生存环境要求特别高,要有完整的生态体系。里面有森林、水以及丰富的食物。茂密的森林不仅能让大熊猫藏觅,森林下的树洞则成为幼崽的安全屋,不受其他动物侵扰。“当幼崽遇到危险时,还能爬上大树躲避天敌。”李芯锐说,而水和箭竹则是它们生存下来的必要条件。国家成立大熊猫国家公园,就是保护野生大熊猫所需要的生态体系,让里面的一草一木不受外界的破坏。“茂密的森林、丰富的水资源以及健康的竹林,这个才是熊猫真正的家园。”

“我在10多年的巡护路上,只见过1次野生大熊猫。”李芯锐说,大熊猫需要气候温凉潮湿、高海拔、地形平坦、植被丰富、水源充足以及需要大面积活动空间的生存环境。当遇到大熊猫发情期或者生存环境受到破坏时,野生大熊猫才会出现在人类视野。

当有外人闯入大熊猫的生存环境时,也会引起大熊猫的恐慌。“最严重的,还会攻击人类。”李芯锐说,人类进入大熊猫的栖息地,会让栖息地里的野生动物受到惊吓,同时还会给野生动物带来传染病。“还有些人向野生动物投喂食物,会导致这些动物慢慢丧失捕食能力。”所以说,看不见就是最好的保护。

巡护员巡护路上

巡山最多一次走了7万多步

曾拍到雪豹填补绵阳野生动物目录空缺

在李芯锐的手机里,保存着一张巡山运动截图,上面显示步数为71491步。“这是今年8月21日巡山步数,也是我在野外寻护的最高纪录。”李芯锐说,其实,他们每次巡山都要走很远的路。

据李芯锐介绍,在巡护员里面,他的排名只能排在第二位置。在他们巡护队里,还有一个巡路天花板,另外一个翻山越岭走了8万多步。“他们从这座山下去,再到另一个山头,后面又原途返回。”李芯锐说,从早上很早出去巡山,回来的时候已是晚上10点半左右。

巡护员巡护路上

李芯锐告诉记者,1965年成立的王朗自然保护区,是全国建立最早的四个以保护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为主的自然保护区之一。区内生物多样性丰富,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等7种。同时,该区域是大熊猫栖息地的重要走廊地带,是连接岷山大熊猫种群的枢纽。

2021年,李芯锐所在的巡护队在王朗片区又拍到野生雪豹的身影。“这个在整个岷山中部区域首次拍到,填补了绵阳野生动物目录空缺。”李芯锐说,这次的发现,给绵阳野生动物添加了一个旗舰种,也倒推了四川省林草部门对整个岷山进行雪豹调查。“我们在雪豹调查中,还担负九寨沟、松潘、若尔盖以及平武4个县的调查任务。”李芯锐说,站在厚重的历史簿上,王朗巡护员选择了爬更高的山,走更远的路。(除署名外,其余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