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闫雯雯
“我不会去选择一条一眼就能看得到尽头的路。”第19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范宣梅这样说道。
2024年6月20日,由欧莱雅中国、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新浪扬帆公益基金主办,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协办的欧莱雅“科技女生赋能计划”四川行启动仪式暨德阳巴川中学科技女生社团成立仪式在德阳巴川中学举行。
范宣梅教授给孩子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防灾演讲,以自己亲身经历的三次选择,书写了一名女科学家拔节成长的故事。
范宣梅给孩子们讲述自己的科研之路
人生中重要的三次选择
范宣梅出生在“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武威,2000年从成都理工大学开启了求学之路。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博士一年级的范宣梅来到了地震灾区进行科研调查,亲眼看到灾区的废墟,她的内心受到了震撼,决定全身心地投入强震诱发地质灾害链的机理与预测研究,于是放弃了此前的科研方向。这是她人生中第一次重要的选择。
转换了科研的方向之后,范宣梅发现,国内在地质调查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上,有一定的差距,于是她决定前往荷兰留学。2009年,范宣梅受邀前往荷兰在特文特大学(ITC)留学深造,读博4年间,她共发表论文13篇;毕业答辩时,她的博士论文水平跻身欧洲Top5%,范宣梅也因此被博导称赞为“高产”又保质的学生。这是她人生中的第二次重要选择。
毕业后,范宣梅去了联合国培训研究所(瑞士日内瓦总部)工作。较为轻松的工作配上高收入,在很多人眼里,这是一份求之不得的工作,但干了一年多之后,范宣梅反而越来越怀念奔波在山川之间,流连在实验室里的生活。她举了一个极小的例子:“每天快下班的时候,我就会去看看表,等待下班的时间。当时我就想,这是在以前做研究的时候根本无法想象的。我在做研究时,经常会忘记时间,我想那就是热爱。”于是,她又作出了第三次重要选择——回到母校成都理工大学。“学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实力过硬,加上西南地区多地质灾害也能对研究有帮助,所以我选择回来,圆自己的科研梦,也为培养我的母校作出贡献。”
坚定的热爱
是在科研领域有所建树的基础
回到母校之后的范宣梅,长期致力于地震诱发地质灾害、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在地质学科中的应用、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防治等方面的研究。
上山岗,闯高原,哪里有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哪里就有她的身影。小小的身躯里,就像是蕴藏着无穷的力量。
范宣梅的团队里,也有女博士的身影。这些巾帼英雄们,文能提笔写论文,武能背着测试仪器上雪山。
“实际上,现在搞科研,特别是地质类的科研,条件已经好了很多,已经不像大家刻板印象中几十年前那样‘上山背馒头,下山背石头’。现在的路很好,交通工具也很好,实验室也有很多新装备,做科研的条件更好了。”范宣梅告诉封面新闻记者,“所以女性能不能做科研,我的答案是能!决定女性能不能在科研领域有所成就的,只有够不够热爱。”
在范宣梅看来,女性从事科研工作,有三大优势:首先,她认为女性在遇到困难时,往往会呈现出更加坚韧的性格,韧性更强;第二,女性往往更加细心,很适合从事细致的实验、计算等工作;第三,她发现自己的团队里,女性在团队管理和组织方面,沟通也很有自己的一套。
近年来,女性科研工作者的数量也在上升。制约女性发展的,从来不是“女生学理科不行”“女生不适合搞科研”,而是是否有一颗坚定的心。
在经历了人生的三次重要选择之后,范宣梅很满意现在自己的情况,奔波、忙碌但是充实。这让她在给予年轻一代作出人生选择的建议时,更具意义。“在做选择的时候,首先要遵从自己的内心,选择自己所爱的事业,否则中途遇到困难时,很容易放弃;第二是要评估自己做的事情是否有意义,要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做有意义的事情上去;第三就是要看得更长、更远一些,如果在我的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我能够大概知道它的结果,另外一条是完全未知的道路,充满想象,那么我会选择更有探索性、更有挑战性的这一条。”
评论 11
加贺见葵 2024-06-25 发表于四川
真的令人感动
fm2147128 2024-06-23 发表于四川
阅
侧身凝眸 2024-06-22 发表于四川
活出真我,范宣梅的故事让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