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蓝
1647年春,安文思随肃王豪格到达北京之后,除了与利类思合著有后来整理出来的《圣教入川记》以外,他还著有《中国新史》,以葡萄牙文写成,原名《中国的十二特点》,是西方早期汉学的奠基作品之一。全书共分为21章,记述了中国的历史与明末清初时的社会状况,特别对中国社会的礼仪风俗、城镇特点、官僚贵族体制和皇城建筑等作了较为详尽的记述。本书文笔生动而传神,有不少是《圣教入川记》完全不载的内容。
安文思《中国新史》中译本封面
阴谋的酒宴
王公被暴君毒杀
书中一段叙述,我反复比对正史与方志,确定为张献忠的大西军与川西天全高土司、杨土司之间的一场重要战争:
暴君张献忠在自立为王后,宣布在他已奠定帝国基础的省份中,不允许有人拒绝臣服于他。他派遣一名将官去见其中一位王公,其公国与他的宫廷邻近,他要王公亲自前去承认他的君主地位,并向张缴纳贡赋。这位王公遣回使者答复说,无论他还是他的先人,都未曾向中国皇帝进贡。这个回答使暴君极为恼火,立即派一支军队去强迫这位王公归顺。但他的军队很快被打败。于是张献忠率领一支人数更多的队伍前往,亲自进入这位王公的领地。
这位王公是个勇敢的人,倚仗熟悉的地形,向暴君开战,打败了他,迫使他撤退。这次失利使张献忠大怒,从而更激起了他的复仇之念。因此他召集第三支军队,派他的大义子孙可望指挥。关于此人,我在年度传教书简中时有提及。他是个有教养、有勇气、行事稳重的人,而且温和、天性善良,以至于有许多次他父亲用武力和残暴手段办不到的事,他却采用持重和怀柔的手法做到了。
安文思《中国新史》,1671年伦敦版。约翰_奥格尔比译著,硬皮精装插图本。
孙可望确实深知如何控制这位顽固王公傲慢的思想,最后他不仅使这位王公承认他父亲为宗主,还使他提供人马和金钱去协助张征服中国。他陪同这位王公到宫廷去,由王公的四万名军士随同,他们都是精选的年轻人,穿一色服装,披戴胸甲和填塞棉絮的头罩。在到达时,这位王公在中国每个城市都有的操练场集合他的队伍。那个暴君在对面接待他,用特殊的关怀和礼仪表达他的友善和诚意,并公开邀请他第二天赴一个盛大宴会。
这位王公受邀前往。但在宴席的乐声和欢乐声当中,那个毫无信义的凶残暴君叫人把一种最毒且速效的毒药放进酒杯中给王公喝,很快就将他毒死。这时张献忠命令他事先安排好的军队从四面包围,把不幸的王公的军士全部杀光,不让一人逃掉。这很容易做到,因为可怜的军士们不怀疑有阴谋,没有领袖、没有武装,在一片混乱中被消灭。这次事件我是目击者。我在这里叙述此事,是要表明这个帝国的庞大。
这一段记述,在如今关于《圣教入川记》的研究论文里,均对此历史事件不置一词。在于不少学者,未必知道这一段文字的主角,正是天全的高土司、杨土司。在我看来,这是“黄虎”(张献忠)荡涤巴蜀过程里,遭到的天全高、杨土司政权的强力反击。根据行文可以断定,这恰是对这一场战争的较为细致的描述,并且成为一个转折点。
“天全州全图”。选自陈松龄编清咸丰八年《天全州志》。
设置天全州
雍正七年废弃土司制
天全为地名始于元代。据《天全州志》载:境内有天全山,且自来多雨,在古大小漏天之间,而飞仙关入口处,旧名“漏阁”,古称“漏天”,俗称“天漏”,易漏为全,故名天全。但历史地理学家、藏学家任乃强并不认同这个看法,他认为:“天全二字,为土司初投诚时所上地名之译字,不能以汉文意义解释之。且此地名,出于氐语,非藏语。氐语今日保存不多,其义已无从寻绎,正可以不解解之耳。”此段文字见于《民国川边游踪之天全小志》。任乃强先生最大的贡献还在于,对天全高、杨二土司世系进行了重新校正,纠正了不少谬误。
天全州古为西夷徙都地。商为氐羌地。周为巴蜀边邑。秦因之,又为斯榆地,亦曰徙榆。汉置徙县,属蜀郡。至东汉,属蜀国都尉。徙阳县,属汉嘉郡。宋、齐、梁、陈,土豪迭相雄长,属益州。西魏废帝二年,置始阳县,地属蒙山郡。隋初即废,属雅州。唐置和川镇,为羁縻州,属雅州都督府。
唐末时,高卜锡从征西路有功,留镇边邑,为第一代高土司。五代属王建、孟知祥。高卜锡后人高曩阁藏率众归附,置碉门、黎、雅、长河西、鱼通、宁远六军民安抚司,属雅州。宋改碉门寨,隶雅州。元初置碉门,黎、雅等处安抚司,仍五代制,属脱思麻路。至元二年,授高国英为安抚使,另置六安抚司,属吐蕃等处宣慰司。又改招讨司,又分置天全抚绥六番招讨司。
明洪武初,高国英率众归,仍授天全招讨使司,统属六番部落,曰:木坪、鱼通、岩州、咱道、咱里、大坝凡六路,隶四川都司,设经历一员。清朝顺治九年,土司高跻泰归顺,仍因旧制,以高氏为正招讨使司。雍正七年,废弃土司制,改用流官,设置天全州。
北京阜城门外的安文思神父墓碑
天全之“三关”
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后来高氏一支搬到江南临江府(今南京)。大约于公元800年,身为禁军军校的江南临安府人高卜锡兄弟和身为皇帝侍卫的太原人杨端随军护驾,为惊慌失措的唐僖宗护驾,经古秦蜀道进入四川。这件被历史上被称为“僖宗幸蜀”的事件,高卜锡、杨端为此得到了朝廷封赏。他们奉命先后率部西进雅州,在天全一带拥兵自重,称雄一方。由此天全进入高、杨二土司长达790多年的治理时期。高、杨二土司分治碉门(今天全县城厢镇)和始阳。
当时天全地区相当于现在的雅安市,地处南诏(现云南全境和四川的凉山州及贵州和缅甸部份)、吐蕃(现西藏)到成都平原的锁钥之地,是历代王朝守卫西部的第一道屏障。高氏就扮演着防守边关的重要角色。因年代久远,当地人一直之称高土司,或以为高氏为土人(羌人),其实不然,高氏是正宗汉人。
二郎山下的紫石关与禁门关、飞仙关,在历史上成为天全河流域内的“三关”,它们一度在经济上和军事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土司统治时期,曾在紫石关设紫碉百护所,后为官兵戍守驻地。唐末至清雍正以前,紫石关一直是重要关隘,关隘总面积达八千多平方米,有重兵把守,常与雕门(禁门关)相提并论,称为“紫雕”。
飞仙关
禁门关
正因地缘特殊,大西军横扫四川时节,不少难民性命得以保全。
1644年,安文思、利类思风闻大西军已经你离惹上攻破重庆,他们随逃难人流进入到川西雅州天全。他们不但知道高、杨土司,而且对土司制度还有一定的了解。安文思指出:“在这个帝国的城镇中,有一些在云南、贵州、广西和四川省,我认为它们不向皇帝纳贡,也不归顺他,而是由特别独立的王公统治。这些城镇大部分有高山悬崖环绕,好像是大自然格外赐予它们的防御工事。山岭之间是几天旅程的田地和平原,从那里可以看见第一等和第二等的城市及许多乡镇村落。中国人把这些王公叫作土司,即土官,即是说当地的曼达林。”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