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慕津锋:副食店的记忆

封面新闻 2021-05-08 14:23 41008

文/慕津锋

在落日余晖的陪伴下,我穿街走巷,终于找到这家赵府街六十七号。

这个毫不起眼的小店,深藏在北京钟鼓楼下的一条胡同中,每天晚上六点准时关门打烊。

从门外看,这家店似乎并没有特别之处,只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破旧小门脸。较之其他小店,它可能更安静些,更朴实些。但于我而言,却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

我在北京生活了21年多,真的从未听过它的名字。前不久一次偶然的机会,才知道在北京城内宝钞胡同附近还有这样一家保留着几十年前旧貌的国营副食店。这家店最具特色就是“三老”:老经营模式、老顾客、老品牌。当我在电视屏幕上第一眼看到它时,我就被它旧模样深深吸引。从那天,我就很想来这里看一看,站一站,触摸一下那老旧的柜台,闻一闻那尘封在儿时记忆中的味道,感受它那历经岁月沧桑却依旧故我的状态,再买上两瓶这里最有名气的芝麻酱。

屏幕里的它看上去,是那样随性,那样不羁,那样亲切,很像我小时候去过的一家副食店。只是我记忆中的那家店比它大一些,长一些,东西也多一些。那个店早已不再,但它留给我的记忆,即使三十多年过去,我依旧无法忘怀。因为它装载过我儿时一个小小的梦想。

时光荏苒,七七后的我早已进入不惑之年,我也开始慢慢学着回忆。因为在回忆的世界,我会变得快乐一些。在众多记忆中,我一直记得小时候曾有一家让我“流连忘返”的副食店。那家店在我的眼中,就是一个大大“shopping-mall”。在那里,酱油、醋都是装在一个超级大的瓷缸里,上面还盖着一个不知被多少酱油滴、醋滴浸染过的木盖子。那浓烈的味道,我一进小店便扑鼻而来。而这里最最厉害的一点是,有我想要的最好吃的东西:饼干、糖果、点心,水果罐头、江米条。为了能常看到它们,每次家里要打酱油、打醋、打香油,我都会争着抢着去。拿上瓶子,我一路狂奔,去那二里之外的“大世界”。

推开副食店那破旧的木门,走进那充满香气的世界,看着那长长玻璃柜台和货架上摆放着的五颜六色的食品,小小的我就如同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完全被这里所吸引。

这里的东西怎么这么多?

怎么这样诱人?

就连空气中都飘荡着饼干、糖果、点心,水果罐头、江米条混合的美丽气息。每每这时候,我那小肚中的馋虫瞬间便被激发起来。可我低着小脑袋看看手中妈妈给的那点钱,唉!这钱只够打酱油或是打醋,我也只好“望洋兴叹”。可这却丝毫不影响我的兴致,因为我可以“window-shopping”。我那双大眼睛抓住一切时间东瞅瞅、西看看、北望望、南瞧瞧,小鼻子也在使劲地吸着各种香甜的味道。不一会儿,我便“酒足饭饱”。别小看这种“window-shopping”,虽然什么都不能买,但闻上一闻,看上一看,我的小小世界便已很知足了。

真的,对于那时的我而言,闻够、看够也是一种幸福,一种满满的幸福。

幸福之后,我小手拿着酱油瓶或者醋瓶或是香油瓶,心满意足地屁颠屁颠跑回家了。为什么是跑?因为我要把耽误的时间赶回来。省得回去晚了,还要被妈妈说。

那时的我与一个小小梦想,总想着以后长大了,自己有了工资,我一定要把这个副食店里的饼干、水果罐头、江米条全部买下。我连吃的时间都设计好了:一、三、五吃饼干,二、四、六吃水果罐头,星期天全天吃江米条。每次都要吃到打饱嗝才住手。想到自己这个宏伟的蓝图,我的口水就有些不听使唤地要流出来。带着这个梦想,那个副食店陪伴我走过一段快乐的儿时岁月。

后来,我们搬走了,那个店我再也没有去过。再往后,听别人说,因为太过老旧它被拆掉了。再后来,我离开家去外地求学。毕业后,我来到北京这座城市工作、生活。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让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让一个个新商业业态出现,真正现代化的“shopping-mall”接连出现在人们的世界中。作为旧有经济的载体,有些不合时宜的副食店早已开始逐渐消亡,我也渐渐淡忘了那个副食老店。

没想到2021年,我还能再次见到这种保留着旧貌的具有国营性质的副食店。

听说赵府街67号成立于1956年,一开始就是一家国营副食店。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随着新商超的出现,该店逐渐衰落。其面积不断萎缩,由最初的100多平米变成了现在的40多平米,售货员也由早年的20多人减为4人再减为现在的2人。2006年,现在的经理李瑞生与奥士凯连锁公司签订承包合同,由他独自承包经营该副食店,自负盈亏。李瑞生接手后,既未改变该店的经营模式,也未对店内进行装修,他希望给这座城市保留住这家老店原有的风味。直到现在,该店还依旧提供打酱油、打黄酱、打醋的老式服务。也正因如此,它后来渐渐有了名气,大家都争相来这里怀旧。

当我走进小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深棕色木制柜台,还有那货架上方悬挂着的商品宣传画。据店员讲,这些宣传画是20世纪50年代就有的老物件。商品的陈列样式一看就是计划经济时代的风格。店员称重依然用着台秤,算账使算盘。我小时候的副食店也是这样,店员算账就是噼噼啪啪用算盘。虽然店里样式老旧,墙面斑驳,但货架上出售的商品却让我看到它的与时俱进,因为有我熟悉的海底捞汤料在那里摆放着。

柜台里面放着三个大缸,我猜应该是盛放着酱油、醋和黄酱,因为那味道我很熟悉。

打望后,我对柜台上摆放的酱菜产生了浓厚兴趣。小店玻璃柜台上整齐码放着两排八个青花瓷盆,盆里装着各式老北京酱菜。出于好奇,我请售货员帮我介绍一下这八种酱菜的名字,售货员高兴地答应了。不知为什么,一听我可能会写篇有关小店短文时,他刚介绍时有些紧张,但很快他调整好状态,热情地为我一一讲述这些看上去颜色各异、样式各异的酱菜名称:玫瑰大头菜、水疙瘩、熟疙瘩、酱黄瓜、青豆撇了丝、辣萝卜条、满口脆、腌辣椒、酱瓜。

最后为了纪念此行,我特地买了一瓶麻酱和两种酱菜带走。

真希望这家藏在街巷深处的小店能长久地存在下去,因为它那吱纽作响的木门、腌渍已久的柜台、发黄斑驳的墙皮,承载着我们这一代人儿时记忆。

这份记忆对我而言,是那样的珍贵。儿时的一个梦想,现在想来,依旧还是那样香甜。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