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小花在自媒体账号上更新了自己的拆卡日记,这名5年级小学生,用2个月时间,成为一名近万粉的“小马宝莉”拆卡博主。
要说现在青少年群体里流行什么,“小马宝莉”卡牌一定是最火的存在。卡牌游戏作为一种新型的娱乐方式,甚至成为小学生之间的“社交货币”。记者翻阅社交平台发现,“为了抽出特别款在拆卡直播间重金下单”,“偷家里几千元只为买卡牌”……此类事件也比比皆是,成为不少家长的心病。
对于学生热衷拆卡这一现象。相关专家表示,家长应该通过一些更有效的方法分散孩子的注意力,避免他们拆卡“成瘾”。

“小马宝莉”卡牌吸粉小学生
线下门店未成年消费并不规范
三寸大小的卡纸,印着各种动画角色,跟盲盒一样,只有运气十足的玩家才能抽到稀有卡片。《小马宝莉》原本是一部美国动画片,浙江卡游科技有限公司获得IP授权后,在国内推出了“小马宝莉”卡牌产品,今年来,更是引爆了一波消费热度。
一些稀有卡牌的二手价格。网络截图
翻阅小花的自媒体账号,看得出她对“小马宝莉”卡牌的喜爱,视频中她对着镜子拆卡或打包,对自己的一本本稀有卡收藏如数家珍,视频吸引了众多粉丝给她点赞留言。记者发现,留言的粉丝也大多是未成年学生。
小花提到,卡牌大部分是家长给买的,也有部分是自己买的。虽然“小马宝莉”“收割”了许多成年消费者,实际上背后有更多像小花这样的学生。
《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试行)》提到,盲盒经营者不得向未满8周岁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向8周岁及以上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商品,应当依法确认已取得相关监护人的同意。盲盒经营者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未成年人沉迷,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在解决未成年人消费争议方面提供便利。
坐在门店拆卡的学生。封面新闻记者 朱珠 摄影
记者在线下调研走访中发现,门店经营并不完全规范。7月22日,在位于高新区的一家卡游门店,拆卡区域的几名学生正在欢呼,因为他们拆出了“带标”的卡牌。一名学生用手机扫描卡牌,该卡牌在二级市场上的价格立马显示出来。他告诉记者:“至少这一把回本了。”
“小马宝莉”被放在最显眼的位置。封面新闻记者 朱珠 摄影
卡游店内虽然有明确标识,未成年不能独自购买商品。但记者发现,销售人员并未询问消费者年龄,店内的自动售卖机学生也能正常操作。另一家百货零售店,“小马宝莉”被放在最显眼的位置,但是除了包装盒上的提醒,店铺内并未有明显的购买限制标识。

拆卡直播“套路”多
花一万做代理半个月就能回本?
记者了解到,几元钱就能买到一包“小马宝莉”,但一般玩家要买好几包甚至一整盒才能抽中想要的卡牌,稀有卡牌在二手平台价格甚至达到上万元,都是吸引青少年群体沉迷其中的原因。
然而,最容易让人上头的是充满套路的“拆卡直播间”。
在大大小小的拆卡直播间里,一张桌子,一个亚克力置物架成为标配,主播不用露脸,边讲解边筛选手上花花绿绿的卡片,直播间都有明显标注未成年人不能下单。
7月22日晚上,一个名叫“公主请拆卡”的直播间,人数涌进几千人,消费者络绎不绝参与着“数小马”“数蚊子”的各种玩法,玩家一旦抽中,主播会奖励几包或者整盒,如果拆卡拆出“黑背”,主播则会敲铃庆祝“老板欧气”,直到凌晨,直播间都异常活跃。
“直播间的卡牌比门店便宜,看到别人运气好中了稀有卡牌,自己也想试一试,看久了就会下单。”一名卡牌爱好者说。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卡牌二级市场确实比较混乱,最近拆卡直播火了以后,不乏未成年人下单,其实官方是有出一些治理措施的,但效果有限,线上渠道实在不好把控,跟游戏一样。
在众多人沉迷于拆卡直播间的同时,另一些人则看到了背后的红利。一名自称为卡游官方经销商的网友正在招代理,他表示代理费1万元,半个月左右就能回本,做得一般都能月入2万-3万。“我们基本上是垄断市场,客单价高,直播客户一个月都有几十万的量,如果一个客户一次拿十几箱你就能赚几千块。”

家长对“拆卡”态度不一
专家:可以适度但要避免上瘾
对于“小马宝莉”的风靡,家长们持有不同的态度。
有家长在社交平台发帖称:“孩子偷家里几千元买卡牌怎么引导?”其留言引出了有相同经历家长的担忧。有家长表示:“希望有关部门关注,孩子们买了卡牌之后,大部分都被他们扔了,只留下想要的,这图什么呢?”也有部分家长认为,适度地玩可以跟孩子拉近距离,在学校里,小孩子很难不接触卡牌,不要让他们去看拆开直播和视频,作为一种爱好适可而止就行。
家长发布的求助帖。网络截图
“不管是之前的‘奥特曼’还是现在爆火的‘小马宝莉’卡牌,这类涉及青少年的新事物,我认为还是要慎重看待为好。”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理事、四川创新教育研究院院长纪大海认为,适合在青少年群体内流行的游戏,原则上要对孩子健康成长有帮助。
纪大海提到,现在的卡牌游戏,如果让青少年进入到一种高消费的状态,比如孩子花成千上万元去购买卡牌,这种玩法就已经脱离了教育本身,成为一种非理性消费的不良导向,容易让孩子产生赌博心理。
他还表示,这种“赌博”心态,对于青少年群体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不能让它成为青少年群体里的主流游戏。如果这背后是一种资本行为,卡牌成为一种所谓为了市场消费而设计的产品,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获得利润,那就是有问题了。
“其实孩子们是可以适当接触的,在规定的金额范围内适当地玩一玩,相当于是学习之余的一种消遣方式。但是家长对于这件事一定要慎重,可以通过更有效的方法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带孩子去户外,培养他们更多的兴趣爱好。”纪大海说。(小花为化名)
封面新闻记者 朱珠
评论 22
fm9876578 2024-07-24 发表于四川
手机卡片不奇怪
fm003f12 2024-07-24 发表于四川
关注
温柔的胖哥 2024-07-24 发表于四川
合理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