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获“全球技术成就林业奖” “三北”工程提供了哪些中国经验?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5-10-16 13:29 153144

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张馨心

当地时间10月15日,在意大利罗马举行的联合国粮农组织成立80周年庆祝活动上,我国“三北”工程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全球技术成就林业奖”。封面新闻记者注意到,这是该工程2018年被授予“联合国森林战略规划优秀实践奖”后,获得的又一国际荣誉。

“三北”工程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全球技术成就林业奖”。图片来源:国家林草局

国家林草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获奖标志着国际社会对中国生态治理成就和林业创新实践的高度认可,彰显了中国在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当前,全球面临的荒漠化挑战极其严峻。”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执行秘书亚丝明·福阿德表示,土地退化正以惊人速度威胁着人类,每年约有1亿公顷土地退化,相当于每秒消失四个足球场,破坏了粮食安全、生态系统,迫切需要世界采取行动。

被确定为“国家重大战略”的“三北”工程,取得了哪些成就?向世界分享了哪些技术模式?国际社会如何评价?

“三北”工程

目前取得哪些成效?

“三北”地区是指我国的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这里有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和广袤戈壁,分布着我国约84%的沙化土地。

“三北”工程,是一项建设期限超过七十年、时段跨越世纪的宏大工程。

封面新闻记者从国家林草局了解到,“三北”工程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建设期限73年,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进行。2021年,工程已进入六期建设,涵盖三北地区13个省(区、市)的775个县(市、区、旗)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总面积448.6万平方公里。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近年已将“三北”工程建设确定为“国家重大战略”,并作出了用10年时间打一场“三北”工程攻坚战的总动员令,谋划了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河西走廊—环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三大标志性战役。数据显示,仅2024年,“三北”工程共治理5700多万亩沙化土地。

内蒙古横跨“三北”地区,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也是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为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图为科尔沁沙地造林。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摄影

“三北”工程建设有何成效?国家林草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工程建设突出防沙治沙和水土流失治理,防沙治沙实现从“沙进人退”向“绿进沙退”历史性转变,风沙危害持续减轻,水土流失面积和侵蚀程度“双减”,区域生态和人居状况极大改善。不仅如此,在防灾减灾、农业增产、增加就业等方面也作出了重大贡献。

从数据看,已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3174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13.84%。治理沙化土地33.3万平方公里,保护和恢复严重沙化、盐碱化的草原牧场1000多万公顷,“三北”地区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34万公顷转变为年均缩减67万公顷。累计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1200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467万公顷。重点治理的黄土高原林草植被覆盖度达59%以上。

国家林草局强调,未来将持续打好“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积极开展生态治理领域的双多边合作,向世界各国分享可推广的技术模式,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中国力量。

利用光伏板打造的“板上发电、板下治沙、板间种草”模式,受到国际社会关注。图为宁夏光伏项目。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摄影

“三北”工程

国际社会如何评价?

今年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成立80周年。为回顾各国80年来为世界粮食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作出的贡献,粮农组织面向全球发起了“全球技术成就”评选活动。

封面新闻记者注意到,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在谈及该奖项时特别提到——展现可持续农业粮食体系转型中的技术引领、协作精神与创新实践。

国家林草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三北”工程凭借其在保障农业生产、维护粮食安全和促进减贫增收等方面的杰出贡献,从全球343个参评申请中脱颖而出。

对于“三北”工程,国际社会有何评价?

“在防治荒漠化领域,中国有很多经验值得各国学习和借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助理署长阿卜杜拉·阿尔·达尔达里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上说。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易卜拉欣·蒂奥认为,中国治沙经验实现了长远规划目标与有效方法措施相结合、生态效益与经济利益相结合、现代技术与传统知识相结合,为全球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他还在上述会议期间,以“无人机清洁光伏板沙尘”为例,肯定了中国治沙事业的科技含量。

在第十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期间,联合国粮农组织土地与水资源司副司长诺拉・贝拉穆尼表示,粮农组织正积极联合各方推进退化农地恢复相关工作,他认为“三北”工程通过提前研判土地退化成因、明确土地权属、嵌入农村发展计划,实现了农地可持续恢复。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土地和水资源司负责人诺拉·贝拉穆尼举例说,中国在绿洲防护林体系构建技术示范区,利用适应性树种构建防风林带,确保农田能够安全耕作。农民不仅能生产玉米、向日葵等农产品供应国内市场,甚至可以进入国际市场。“这充分说明,荒漠和干旱地并非废地,只要有科学规划、合理投资与工程技术支撑,就能焕发新的生机”。

曾亲身前往内蒙古鄂尔多斯达拉特旗昭君镇考察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对外关系官马科斯·蒙托罗·阿卢埃回忆,原想见识纯粹的沙漠,却意外看到了治理沙漠的多元路径。他当时望着连片的光伏板直言——这种“板上发电、板下治沙、板间种草”的模式让他深受启发。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副执行主任伊丽莎白・穆雷玛也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谈及了生态治理的中国经验。她表示,中国向世界展示了如何将退化土地转变为蓬勃发展的绿色经济的生动范例。“我们坚定支持光伏治沙、循环利用和基于生态系统的修复等创新路径。”

“全球面临的荒漠化挑战极其严峻,中国政府、企业、社区并肩携手,把荒漠变成生命之源,这是世界所需要的经验”。联合国副秘书长亚丝明·福阿德说。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