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匠缔明珠 江都水利枢纽以技术创新路|一江清水万重山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4-05-30 08:04 62136

“古有李冰都江堰,今有人民江都站。”工作人员介绍着国家南水北调东线“源头”——江都水利枢纽。

源头 蔡宇霆 摄

28日,“一江清水万重山”网络主题活动来到了素有“江淮明珠”之称的江都水利枢纽工程。

该工程位于京杭大运河、新通扬运河和淮河入江尾闾芒稻河的交汇处。

江都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历时16年,第一泵站在1963年4月顺利完成,接着又投资1.7亿元兴建了二、三、四站及其配套工程。

江都水利枢纽 图据受访者

该工程由4座大型泵站、12座大中型水闸、3座套闸、2座涵洞、2条鱼道及输配电、引河工程组成,是一座具有灌溉、排捞、泄洪、通航、发电等综合效益的大型水利枢纽。其中,江都抽水站共装机33台套,总装机容量55800千瓦、抽水能力508立方米/秒,为我国乃至亚洲规模最大的电力排灌工程。

峥嵘岁月立丰碑

一江清水向北调

“我们实现了让长江水‘爬楼梯’去苏北!”回想当年,管理处原副主任、83岁的汤明根仍豪情满怀。他介绍,设计之初,建设者极富想象力地借鉴了楼梯的设计,从扬州江都到徐州铜山,只需一声令下,九级泵站的电机便会开足马力,逐级向上提水。这一江水北调的实践也为日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面临的技术难题找到了解决方案。

1961年,水电部批准江苏实施苏北引江灌溉工程。同年12月,经过三次选址,将滨江站移址至江都,江都一站正式开工。1963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江都水利枢纽工程的总任务为:通过自流和抽引江水,统一调度江、淮、沂沭泗水源,以达到苏北里下河地区涝、淤、旱、碱综合治理的目的。到1970年,在已建成的自流引江工程和江都抽水站一、二、三站的基础上,再增加150立方米每秒,达到400立方米每秒。

此次设计缓解了淮河自1959年断流108天,1966—1967年连续断流221天造成的洪泽湖干涸,里下河地区水位低落、水质变坏等严重问题,解決了苏北农田灌溉压力、冲淤保港的燃眉之急。

60年来,江都水利枢纽不辱使命,发挥了显著的综合效益,共江水北送1648亿立方米,抽排里下河涝水406亿立方米,江水东引1432亿立方米,淮河泄洪10392亿立方米,余水发电9930万千瓦时,农业种植受益面积290多万公顷,排涝受益范围11000平方千米,防洪受益范围63000平方千米。

加固改造再优化

技术升级创新路

“我们一站运行这么多年,当中存在一定的工程设备部件老化、实际工况调整等问题。”一站管理所李所长介绍道,“针对这些问题,在2023年的下半年,我们以一号机组为试点,采用高压变频永磁同步电动机驱动,对原来的立式机械全调节轴流泵机组进行了更新改造,并且在近期,我们改造后的1号机组进行了5米2扬程、7米4扬程,还有8米3扬程下的试运行,机组运行稳定,各项参数合格,效率得到了提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李所长还提到,改造后的技术有几大优点。第一,是通过变频调速,对宽扬程的适应性明显增强,能耗减小;不再需要以前机组使用的装置,还有叶片调节机构;机组维修养护的工作量得到了明显的减少;一号机组成功改造,也为下一步江都一站全面除险加固改造提供了良好的参考。

江都一站 蔡宇霆 摄

江都水利枢纽的技术升级之路还不止于此。四站管理所薛所长表示,江都第四抽水站率先探索实践泵站自动化微机监控,目前管理处已建成包括调度控制管理系统的江都水利枢纽工程监控网和办公自动化系统局域网。从2013年开始,管理处着手打造集中控制调度中心,目前江都水利枢纽已实现远程监控、视频监测和优化调度,同时还建立数字孪生平台,实现了实体泵站与数字孪生泵站运行管理的融合。“江都水利枢纽数字泵站”项目成功入选2022数字江苏建设优秀实践成果。

在江都水利枢纽集中调度控制中心,采访团见到了数字孪生平台如何实现现实与虚拟的融合。一张张电脑大屏,将工程的实景视频图像、工程设备设施实时信息都融合于三维模型中,工作人员能多维度掌握数据信息动态,达到全景可视化远控调度指挥效果。

江都四站 图据受访者

未来,江都水利枢纽将进一步扩容增效,继续肩负使命,为全国水利工程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摩云巨闸雄东亚,倒海清波下冀州”,走过六十载峥嵘岁月,江都水利枢纽这座雄伟的工程依旧散发着活力和能量,江都水利枢纽人对未来的探索还在继续,溯流而上,临水思远,在此佳绝之地,巨匠缔明珠,璀璨江淮。

一江清水万重山网络主题活动联合报道组 蔡宇霆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