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夜雨,李商隐的同款思念你get到了吗|创5A·巴山大峡谷更好玩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5-09-20 11:37 74900

封面新闻记者 刘彦君

航拍巴山大峡谷 曾业 摄

秋日的巴山大峡谷,雨总是来得不打招呼。

我坐在穴居咖啡的洞口,望着雨丝在桃溪谷的水面上激起细密涟漪,忽然想起李商隐那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千年过去,巴山夜雨依旧,只是游人的心境已大不相同。

下过雨后的溪涧 刘彦君 摄

这场秋雨从我抵达之日便连绵不绝地下着,雨水顺着悬崖峭壁流淌,不疾不徐,在山谷间织出一幅流动的水墨画。恰似这峡谷的性子,不争不抢,却自有万千气象。

记得前两日第一次进桃溪谷徒步10公里时,沿途的风景在记忆里已有些模糊,但双腿的辛酸还历历在目。

雨后初霁,山顶空气清新 刘彦君 摄

而这一次,原本是为找还魂草而来,却未料遇上一场秋雨。我索性放弃原本规划的路线,决定就在这雨中“窝囊游”一番,倒也契合当下流行的“躺平”心态。

桃溪谷的雨别有韵味。沿着木栈道慢行,两侧的岩壁被雨水浸染成深褐色,与青苔的翠绿形成鲜明对比。

洞穴前的雨帘 刘彦君摄

溪水因雨势渐涨,潺潺水声与雨打树叶声交织成自然的交响。偶有树叶随风飘落,在溪面上打着旋儿,随波流向未知的远方。

雨中,有几位游客站在溪流边并不急于拍照,只是静静地看着雨幕中的山谷。这或许就是巴山夜雨的魔力,它让人慢下来,不再执着于“打卡”,而是真正用眼睛去记录风景。

穴居咖啡是一处巧思。利用天然岩洞改造而成的空间里,咖啡香气与雨水的清新气息奇妙地融合。

我点了一杯特色饮品,坐在洞口位置,看雨水从岩壁上滴落成珠,打在溪涧里。咖啡师告诉我,“这雨一时半会儿停不了,我们这儿有句老话,巴山雨,留客雨。”

这话让我突然理解古人为何在巴山夜雨中格外思乡。不是因为这雨愁苦,而是它创造了一个让思绪沉淀的空间。现代人太需要这样的“被迫停留”了。

午后雨势稍歇,山间出现奇观,丁达尔效应。阳光努力从云隙中挤出,光束如天梯般直落谷底,照得溪流闪烁如银。

丁达尔效应 刘彦君 摄

物理学的美学呈现让光有了形状,希望有了具象。几位游客欢呼着拍照,让这转瞬即逝的奇迹定格在镜头中。

我想,李商隐若见到此景,是否会写下不同的诗篇?也许不会,毕竟古人的思念需要夜雨的氤氲来承载,而现代人更需要这雨后天晴的光束,照亮前路的迷茫。

夜宿峡谷民宿,雨又淅淅沥沥地下起来。躺在临溪的房间里,听夜雨敲窗,确实体会到几分李商隐的情思。不过,他当年若有这般舒适的住宿条件,或许诗中的愁绪会淡去几分。现代旅人的幸福,在于可以享受诗意而不必承受古人的艰辛。

翌日清晨,我与同行老师沿着峡谷慢行。雨后山谷青翠欲滴,云雾在山腰缭绕,如仙境般幻妙。遇到一位当地老者,他说这雨要下几天才停。“巴山的雨下得久,但下得温柔。”

大概,这就是巴山夜雨之所以能穿越千年依然动人,不仅因为李商隐的诗句,更因为它体现了一种生活节奏,允许等待,允许停留,允许思念慢慢发酵。

在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我们失去了多少“窝囊”的快乐?

下山时,我们特意去看了峡谷中的古栈道遗址。想象千年前的旅人如何在这雨中艰难前行,或许正因为路途艰难,到达时的喜悦才格外珍贵。现代交通让我们轻易抵达远方,却也稀释到达的成就感。

这场巴山秋雨,给予我一个意外的“窝囊游”体验。没有完成规划中的徒步路线,没有拍到所有“必看”景点,但却获得了比预期更多的东西,一场心灵的按摩。

工作压力在雨声中悄然消散,不是因为逃离都市,而是重新学会如何与自然共处,如何允许自己偶尔“无所事事”。

李商隐的思念是浪漫的,我们的焦虑却是真实的。或许每个人都需要一场巴山夜雨,需要学会在不确定中安住当下。“君问归期未有期”本就是人生常态,何不静听夜雨涨秋池?

离开峡谷时,雨还在下。我回头望了一眼云雾中的群山,忽然get到李商隐的同款思念。不是愁苦,而是在不确定中保持开放的美学态度。

巴山夜雨千年依旧,变的只是过客的心情。

评论 1

  • 查无实据 2025-09-20 发表于重庆

    今非昔比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