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王攀 王祥龙 摄影报道
西部力量,品牌榜样。10月15日,2019第二届西三角品牌大会在四川成都举行。在此次大会上,制作技艺传承达千年之久的中江挂面,登上了四川“一城一品”金榜。
据了解,中江挂面的发明、生产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相传北宋淳化年间(公元991年左右),中江县令崔谷,喜好面食,要求县衙内的厨师把面食的味道弄好一点,面条做得再细一点。但厨师想尽千方百计,做出来的面条依然很粗,口感不好,时常受到县令训斥。
有一天,厨师为县令炖羊肉,用竹筷插入羊的眼窝取出羊头时,看见汤水浓汁成为一条线,越来越细,慢慢流入锅内。从这一偶然现象中,厨师突然得到启发。
随后,厨师将吃完羊肉的羊头骨架放在案板上,两个眼洞分别插进竹筷,将已经发过酵,原本准备用来蒸馍的面团搓成粗湿面条,两头各缠绕在两根竹筷上。厨师两手各执一筷,轻轻拉扯,面条果然越拉越细,并不断条,较细的中江挂面就这样产生了。
厨师以宽汤旺火做出来的面条味道十分鲜美,受到了县官的赞赏,这个方法从此传到了民间。与此同时,中江挂面不断升级,出现了专程送往京都,专供皇帝和大官僚享用的“御面”。清代诗人王郎山在《玉尺山人诗抄》中有“中江烧酒中江面,一路招牌到北京”的诗句。
中江挂面区别于其他挂面的显著特点,《中江县志》里有这样的记载:“县城内外俱佳,河西谭家街尤胜。色白味甘,食之柔滑。细而中空,它处不然,以此为辩。”
如今,中江挂面仍延续着纯手工的制作技艺,传统锺氏中江手工挂面是中江挂面的代表。这种挂面在自然界有益微生物类群的作用下,采用祖传秘方和二十余道工艺精制而成。锺氏挂面集文化、食疗、营养、风味于一体,树立起中江挂面的品牌形象,为祖国的饮食文化增添了光彩。
2010年,中江挂面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8月,中江挂面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