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在行走/宁夏藏兵洞:神秘的明代地下兵城

封面新闻 2018-09-12 20:07 34296

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水洞沟的藏兵洞,是国内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军事防御体系。作为明长城和红山堡的辅助军事堡垒,这些功能完备、设施诡秘的地下兵城,曾在防御鞑靼、瓦剌人(明时分属蒙古东西部族)的袭扰中,起到稳定西北边境的重要作用。

前不久,我从腾格里沙漠辗转来到宁夏灵武市水洞沟采风。这里地处黄河东岸。明代时,因与北方游牧民族在地理上的“亲密接触”,水洞沟的军事战略位置显而易见。

陷阱密布     步步惊心

放眼望去,谷深峡陡,群峰对峙,虽经风雨持续不断的洗礼,但那些能傲然矗立、壁立高耸、经年不倒的土林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土林之上,隐约可见一段杂草丛生的明长城遗迹。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旷野寂寥,茅草摇曳,站在长城遗址上,思绪越过岁月的风尘,那金戈铁马的杀伐声仍历历在耳。藏兵洞和水洞沟之间,有一段4公里长的峡谷。峡谷尽头,就是曾令敌军闻风丧胆的军事城堡红山堡。

灵武红山堡,因位于红山地区而得名。红山堡始建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由总制陕西军务户部尚书秦纮主持修筑,距今500多年。

所谓藏兵洞,是红山堡守军由地上转入地下隐蔽军队、保护自己、待机出击、或在空旷处设伏兵的地道。目前分为2006年发掘的一号藏兵洞和2012年发掘的二号藏兵洞。

红山堡与藏兵洞,形成绵延十里长的地下兵城。《明史土司传》载:鞑靼、瓦剌数次拆墙南下,目的主要是掳掠人口、财物,他们得手后迅速退走。自从有了藏兵洞情况就不一样了。鞑靼、瓦剌根本无法从红山堡入攻,因这一带的军事堡垒,像颗钉子死死“钉”住了他们南侵。

那天下午,我穿过大片土林,来到藏兵洞地带。在一号洞口,我看到一位六十来岁的回族大叔在清理马镫。大叔自称姓马,是这里照看考古设备的工作人员。

此时,已是下午五点钟光景,暮色四合,暗沉沉的乌云中,飞来两只鹰隼在我们头上盘旋。眼看时间不早了,这位热心的大叔爽快地拿起一把电筒让我跟他进洞去看看。“记住哦,一定要跟在我后面,千万莫乱走。里头危险。”他一再提醒。

弯腰进去,入洞口是青砖台阶,洞门是圆圈的小门,小得仅能走过一个人。马大叔打开洞里的灯。灯光幽暗,让人觉得像是走进一座奇异的迷宫。地洞蜿蜒曲折,上下相通,枝蔓相通,长洞连着短洞,大间接着小间,上层通着下层。左盘右旋,久久不见尽头。

我注意到,这藏兵洞一般分上下两层,两层之间有地洞相连。除了坑道,还有居室、伙房、大厅、炮台、陷阱、观察口、储藏室、兵器库等,作战、生活、仓储设施相当完备。洞内散发着湿漉漉的泥土味,一股森寒之气扑面而来,让人想到托尔金笔下神秘的“架空世界”。

洞的通道,一般高近两米,宽约一米,足可以供人直立行走。通道每隔一段设一个供人休息的居室。洞内圆形大厅,空间宽阔,足可以开个几十人参加的军事会议。

在一处兵器库的地上,我看到许多刀枪剑戟、箭头、箭袋、头盔、盾牌、铁蒺、弯刀、藜等“原生态”地摆放着。

走过一个上铺玻璃的陷阱坑儿,借着灯光,我看见下面插满了铁蒺,心头发怵,步子慢慢捱过,生怕不小心踩破玻璃整个人掉下去。一方陷阱内,居然还有四五具白骨,大叔说那就是当年入侵者留下的遗骸。有几处陷阱,表面上看只是铺了些木板或布网,但这些木板布网是可以移动的,来多少敌人就会掉下去多少,胃口大得很。

拉锯死磕    输赢难定

马蹄嗒嗒,车声辚辚,旌旗猎猎。在对中原王朝长达上百年的南下袭扰中,瓦剌人、鞑靼人跟明军死磕无数次,互有输赢。

红山堡和藏兵洞的立体防御设施,从局部看不过是明代阻击北方游牧民族的一颗“钉子”,但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在很长时间“钉”控着中原军队抗衡北人、维护西北边境安宁的宏大战局。

这里,不得不提到历史上著名的“明成祖五次北伐”。吴晗《明史简述》、孟森《明史讲义》等记载:明永乐初年,蒙古贵族势力互相残杀,遂分裂为鞑靼、瓦剌和兀良哈三部。三部中以鞑靼部最为强盛。三个部落之间打打和和,折腾不休,还时常抱团出兵,滋扰明朝边境。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从1410年(永乐八年)到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先后五次北伐鞑靼、瓦剌,其中有四次都与宁夏有关。当中的第五次北伐,更是在巴彦淖尔(今呼和浩特西侧)大败鞑靼,歼灭3万多人。

鞑靼、瓦剌人当然不甘心“吃哑巴亏”,在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死后不到五年,他们又厉兵秣马南攻明军。而宁夏灵武一带因其地里位置重要,地势又较平坦,便成了双方抗衡的一个重要战场。

入侵之敌     有去无回

那天下午,一路陪我走完藏兵洞的马大叔说,关于藏兵洞“坑人”的档案史实,素来很少,他还在很小的时候通过祖传家谱,听老辈子讲过一些关于藏兵洞的轶闻。这里,我们也结合宁夏博物馆介绍的史料,试着还原一下战事情景。

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年,瓦剌阿罗书部大举入侵宁夏,但在灵武藏兵洞面前,他们“尝鲜”栽了个大跟斗。

一个大雪满弓刀的凌冽清晨,阿罗书亲选40名瓦剌死士,踩着山塬上的积雪,偷偷钻进一处藏兵洞。一进去,就遇到机关和陷阱的伺候,10多名瓦剌兵很快踩上一块接通了机关的踏板儿,马上,悬挂于他们头顶的铁蒺藜就噼噼啪啪砸落下来,这10多人当场毙命。其他人没走几步,又踩上另一处陷阱,全部掉落到坑内的木钉上,这些木钉是固定在可以相向转动的两个轱辘上的,人一掉下去,很快被轱辘上转动的钉子活活绞死了。

剩下的瓦剌兵甚至还来不及惨叫,也被洞内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窟窿里伸出的刀矛戈戟收拾了。

两年后,30多名鞑靼兵趁着月夜摸进藏兵洞。黑暗中,洞内的一处“生死门”悄悄打开了。生死门的设置是这样的:一个可以转动的木门,后面连接着两个隐藏的洞口,木门向左一转,人就进了右边洞口,木门向右一转,人就进了左边洞口。这一左一右,就可以在一瞬间决定人的生死。因为只有一边进去后是“生门”,另一边则是“死路”。就连洞内明军自己若傻傻分不清走错了道儿,也凶多吉少。结果,这30余名鞑靼兵全部丧命于生死门内,惨叫声很快消融在绵绵黑洞里。

洞外的鞑靼人披着雪花,久等未见动静,他们扯起喉咙喊了半天,山塬寂寥,回应他们的,是洞内明军兵士喊出的嘲讽和山顶飘出的炊烟——那是明军在“吃”掉敌人后在生火做饭。冰天雪地,鞑靼人攻城略地的雄心愈加凄寒。

藏兵洞内,有一处高出洞口约七八米的瞭望台,这瞭望台嵌在洞内一米深的地方。站在那里,既可以瞭望军情又可以通风透光,还可以采取射箭、投石、滚木,礌石、炮击、水烫等军事行动。

那天,我离开红山堡时,天色尽晚,一阵大风从旷野里飞驰而来,沙砾和尘土弥漫在我的周围。走在山塬上,四周没有一个人,我当时的感觉只是空旷,无边的空旷……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