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车间缫丝工到全国劳模,她用蚕丝“织就”非凡人生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5-05-02 09:59 84386

封面新闻记者 陈远扬

在四川资阳乐至县,机器轰鸣的四川红旗丝绸有限公司缫丝厂前缫车间里,一位身形忙碌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她就是凌国青,近日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的缫丝工。


这一荣誉,承载着她28年如一日在缫丝机前的坚守与拼搏,也见证了当地蚕桑产业的发展变化。


5月1日,是第135个国际劳动节。“是一份荣幸,更激励我以后用心工作。”谈及获此殊荣,当天,凌国青告诉封面新闻记者,每一个平凡的工作都有独特的价值,只要用心去做,再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发光发热,希望每一个努力的人都能收获满满。

凌国青。(受访者供图)

结缘缫丝:农家妹的不服输逐梦路

1997年,不满20岁的凌国青,带着农家孩子的质朴与对未来的憧憬,踏入了红旗丝绸厂的大门,成为一名缫丝技师。那时的她,满心都是能在乐至县第一家工业企业工作的兴奋,连晚上都激动得睡不着觉。可真正接触到缫丝工作后,她才发现,这活儿远没有想象中简单。

“第一步煮茧,用稻草芯粘起蚕丝,先绕再钩,再绕到丝车上,按照车的惯性拿脚踩踏板控制,一个茧最长可以拉到1200米,注意丝线尽量不断……”师傅耐心细致地讲解,凌国青听得认真,可实际操作起来却困难重重。她总是跟不上节奏,急性子的她,心里别提多着急了,焦虑和挫败感如影随形,甚至几度产生了放弃的念头。

但凌国青骨子里就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有一次,她看到同批进厂的工友熟练地操作着,而自己却还笨手笨脚,心里很不是滋味。回到家后,她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想:“别人能做好,我为什么不行?我一定也可以!” 这股信念支撑着她重新振作起来。

穿瓷眼是缫丝技艺中至关重要的操作,40多个茧丝结成的一根丝,要穿过针尖大小的孔去除杂质,凌国青就从这一步开始苦练。她每天早早来到车间,别人还没开工,她就已经坐在缫丝机前,从1根丝穿到100根丝,一练就是几个小时。长时间盯着细小的瓷眼和蚕丝,眼睛又酸又花,而双手频繁地操作,累得连筷子都拿不稳,一天下来,腿也软得像灌了铅。频繁接触碱性的“缫丝汤”,她的双手开始起泡、蜕皮,又痒又疼。

工作中的凌国青。

功夫不负有心人,凌国青的努力开始有了回报。在工厂组织的一次缫丝技能测试中,她凭借熟练的操作,成绩名列前茅,这让她信心大增。此后,在一次次的缫丝比武大赛中,她都能崭露头角。2008年,她更是作为组长,带领练兵组参加资阳市缫丝操作技能大赛,一举夺得全能操作冠军。

破茧成蝶:创新突破树行业标杆

科技的飞速发展,让缫丝工艺也迎来了变革。凌国青缫制的丝从双宫丝变为白厂丝,这意味着她要面对全新的挑战——巡回操作。以前,她只需要保证面前的两台机器正常运转就行,现在却要同时操作四五十台机器。而且,缫丝工艺中蚕丝容易扯断的难题,在这种情况下更加凸显。一旦蚕丝扯断,就需要通过穿瓷眼等操作手工续丝,机器才能继续运转,这对缫丝技师的技术和反应速度要求极高。

面对这些困难,凌国青没有退缩。她深知,对于靠手艺吃饭的人来说,熟能生巧是唯一的出路。于是,她又开启了日以继夜的学习与钻研。在车间里,常常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在一排排缫丝机之间来回穿梭,眼睛紧紧盯着机器,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凌国青回忆道,有一次,为了找到最佳的巡回路线和操作节奏,她在车间里连续观察了好几天。每天从上班到下班,她都在记录机器出现问题的频率和位置,分析不同操作手法对蚕丝质量的影响。那几天,她满脑子都是巡回操作的事儿,吃饭的时候都在比划着动作,同事们都笑她着了魔。

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摸索,凌国青终于总结出了一套独有的 “轻、快、稳” 缫丝操作手法。“最重要的是眼疾手快,其次在操作上也有很多小技巧。” 她一边示范一边介绍,“就拿弃丝来说,丝线如果绕在食指的关节处,不仅速度慢还有受伤的风险,但如果绕在关节往上一些就刚好。”

凭借这套精湛的操作手法,凌国青的缫丝操作 “四基” 水平均超过国家标准。一般缫丝技师只能操作四五十台机器,而她却能同时操作100台机器。她缫制的丝,质量连续多年达到6A级以上,产量较车间人均高出13%以上,每年为公司创造直接经济效益30余万元。她就像一颗闪耀的星星,在缫丝行业中脱颖而出,树立了新的标杆。

化蝶传技:传承匠心带动产业发展

走进四川红旗丝绸有限公司前缫车间,多排缫丝机整齐排列,发出轧轧的声响,蚕丝在机器的运作下,从蚕茧中抽出、合并,然后卷绕在上方的轴上,制成洁白的生丝。在这里,每个缫丝技师都能同时管理100台机器,操作数量翻倍的背后,离不开凌国青的无私奉献。

凌国青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大家共同进步,整个产业才能发展得更好。于是,她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总结的缫丝操作手法传授给新职工。

凌国青与同事。

2020年,凌国青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她带领着5人创新研发团队,一头扎进了技术创新的工作中。他们针对生产中的难题,不断尝试新的方法和技术。在研发 “循环烘炕蚕丝棉设备” 时,遇到了技术瓶颈,团队成员们一度陷入困境。凌国青没有放弃,她四处查阅资料,请教专家,和团队成员们一起反复试验。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他们终于成功研发出了这套设备,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提升了产品质量。

这个创新工作室还研发出了 “蚕茧自动剥离装置”“可移动的蚕茧分拣装置”,均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尤其是工作室优化的煮茧前处理技术成果,解决了长期困扰顶级生丝质量的 “净度” 指标的难题,每年为公司创造经济效益100万元。

凌国青不仅在技术上无私分享,还积极投身于理论宣讲工作。作为 “帅乡工心向党” 乐至县劳模工匠宣讲分团骨干成员,她把理论宣讲课堂搬到工厂车间、生产一线。她用质朴的语言,讲述着自己和身边人的故事,激励着企业职工立足岗位、建功立业,鼓励职业学校学生技能成才、技能报国,引导机关事业职工爱岗敬业、多作贡献。

在凌国青的带动下,四川红旗丝绸有限公司的等级连续多年名列全国同行业前茅。公司通过缫丝加工增值利润反哺,带动全县十万蚕桑基地村民致富,为助力乡村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图片由乐至县委宣传部提供)

评论 16

  • 依依然 2025-05-02 发表于四川

    不服输的精神真的很打动人

  • 苹果粉儿 2025-05-02 发表于四川

    蚕丝虽细,却能织就非凡人生

  • 王亚迪 2025-05-02 发表于四川

    行业标杆名副其实,向她看齐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