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 杜江茜
大家好:
我是封面新闻记者杜江茜。这句开场白陪着我在过去10年里,走过了四川100多个县和全国各省份。我喜欢往现场跑,大多数时候都在一线,而每次以此开启对话时,我都会问自己,这次,故事怎么讲?
封面新闻记者 杜江茜
这要从2019年的一次采访说起。在四川省康定市贡嘎山乡,我们跟随村民青梅爬上了海拔4500米的子梅垭口,这是近距离观看木雅贡嘎的绝佳之地。远处是掩映在云海中的巍峨雪山,眼前却是青梅和三个孩子,拾捡起的整整两口袋垃圾。我们一路跟随,记录下了在这样的高海拔地区,他们爬上时有碎石落下的羊肠道,徒手捡起那些塞在石头缝里、堆在路边地上的烟蒂瓶子时,每一次的,缓慢的弯腰。
这里的每个村民都是这样保护雪山的“爬山侠”。他们跟我说,守护贡嘎,是他们一代代传承的信仰。在6年前的当时,我们以不到3分钟的短视频呈现这震撼的一幕,成片里甚至还有村民用摇晃的手机镜头拍下的画面。
这个画质不算精美的报道,却因为足够真实触动了很多人,当地展开一系列保护雪山的行动,报道荣获当年的中国新闻奖。我也在报道推动的改变中意识到,在媒体转型中,直观迅速地呈现大家想看的,还只是故事的开始。
此刻,我手中拿着的这一小瓶稻米,是我们团队去年一整年的关键词,也是这个故事的现在。
这一小瓶稻米产自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就是站在这里的田间,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也是在这里,我们遇到了陈燕红,她是每天往返成都和眉山的二胎妈妈,爱美、干练,也是定下要增收5%小目标的新农人。
民以食为天,我们决定全程纪实记录艳红姐从播种到丰收的全过程,再以短剧分集呈现,一开始就抛出增收5%的悬念,在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更新中,带来“伴随式”种田,“追剧式”体验。
想法很美好,但大家心里都没底,万一收成不好怎么办?万一做出来不好看怎么办?只有等,只有跟着拍。
于是,我们等到了当高标准农田建设遇到春耕季,一个抢工期,一个抢农时,当地干部、施工方和艳红姐在一起探讨怎么解决问题时,现场满满的火药味;等到了夏季管护中,稻虾轮种生态田遭遇龙虾大量死亡时,燕红姐彻夜守候的焦灼;还等到了00后回乡种田年入百万、专家下田为生态田开方子等等鲜活热闹的田头故事。
我们也在记录中融入了这片土地。有老爷爷拉着我的手说,我们这儿的田,就是最好的田。也有阿姨叔叔坐在田边念叨,要让山地的人也吃得饱饱的。还有被晒得黝黑的年轻人笑着说,搞这个,踏实。
终于,秋收测产,屋外收割机轰鸣,屋内一片安静,满头大汗的艳红姐敲敲算算,当她点点头,说出完成了三个字时,我们都大声欢呼。从春耕到秋收,往返成都眉山80多次,这瞬间,我们都是种田人!
最终,系列报道《天府粮仓·一块田》全网传播近2亿。我们收到很多留言,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来自重庆的乡镇党委书记。他说,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很感谢媒体有这样的耐心讲述种粮人的辛苦和收获,更让大家看见,朴实的土地也能收获丰收,平凡的人也能成就梦想。
所以你看,这一块田里,长出了鲜活明亮的田间故事;长出了短剧式呈现、小屏幕大连接的上亿关注;更长出了大众对“将饭碗端在自己手上”的更多信心。
其实,提升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就是要形成线上线下的同心圆。从爬山侠的短视频现场新闻,到一块田的短剧式表达,这些经历让我明白,或许我们无法感受时间,却能从一些看似笨拙的坚持中,感受到时间的力量。
当然,每一粒种子都从微小萌芽,拔节而长。
敲下这些文字的那天,是我进入这个行业的第10年。从入行时只想做个酷酷独行侠的文字记者,到如今拥有了最好的伙伴和团队,我们在快慢之间持续探索,想要抵达故事的最佳讲述。
于是,我们以老记者杨涛持续24年关注下,积累的7万多张影像为基础,讲述过大熊猫国家公园核心区里,一个藏族村庄的保护和传承;以XR拓展现实技术,呈现过蜀道翠云,两千年见树如面的绵延;还以动画实拍结合,在“娃子,你是谁”的声声呼喊中,诉说过烽火岁月一代青年的家国理想等等。
我相信,在这些报道上千万、上亿加的点击量背后,是那些被故事的真实真诚和时代气息所击中的共鸣和思考。这10年奔跑更让我明白,全媒体时代的记者,要用脚跑新闻,用心讲故事,还要学会配适不同内容的“十八般武艺”,要用慢功夫练真本领。因为,只有被接纳的讲述才能更好地传递价值。
我想我很幸福,能恰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时代,讲述丰富多彩的中国故事;我也很幸运,能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中,持续探索属于新闻的更多更好呈现。
时间的力量在哪里?在山河广阔,生命多姿,在人间有味,生生不息,更在我们持续的跋涉,长久地、真诚地讲述中。
我是封面新闻记者,杜江茜,谢谢大家。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