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岁老人历时三个多月送“大暑船” 盼迎平安年|文化中国行·节气拾遗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5-07-22 07:28 172878

封面新闻记者 周琴

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7月22日,迎来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大暑。大暑是一年中阳光最猛烈、最炎热的节气,具有高温酷热、湿热交蒸的气候特征。此时节养生的重点是“防暑”和“祛湿”。

自古以来,民间有大暑三伏天饮凉茶(伏茶)、烧伏香、晒伏姜等习俗。而在浙江沿海尤其是台州地区,送大暑船的民间传统习俗流传已久。清同治年间,葭沚一带疫病流行,沿江渔民为祈求平安,按旧时三桅帆船缩小比例后建造大暑船,并装载祭品一同送至椒江口外,寓意送“五圣”出海,送暑保平安。大暑船乘着海风徐徐前行,偶有几声吟唱,承载着世代渔民的祈愿与期盼。2021年,“送大暑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古老的庆典,如今成了当地人的集体狂欢。

大暑船船头。摄影:陶国富

据《椒江续志》记载,在清代,椒江的海门东门岭上就建有五圣庙,当地渔民每年都要举行“送大暑船”活动。自20世纪20年代葭沚建起五圣庙后,活动便逐渐转到葭沚并延传至今。据专家研究,台州送大暑船与古代中原的傩仪(又称逐疫)有一定关系,是古代这类信仰习俗的历史演变形态。另一种说法,是与传说中的“五圣”(相传五圣为张元伯、刘元达、赵公明、史文业、钟仕贵,均系凶神)有关。它寄托了渔民们“祛灾”“祈求平安”的愿望。

今年82岁的李佩青,是椒江葭沚街道星光村人,也是“送大暑船”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近些年一直在牵头负责“送大暑船”活动。“送大暑船”具体分为建造大暑船、小暑迎圣、请酒、大暑送圣等环节,整个过程历时三个多月。大暑船,按旧时三桅帆船等比例缩小后建造而成,毛竹和木材,是它的主要原料。造船所用的材料,会提前好几个月去张罗。每年农历四月,李佩青便会召集当地十多名村民,商量造大暑船事宜。每年的“大暑船”建造基本上持续一个半月,今年六月底,大暑船船体建造完毕。经过小暑(7月7日)迎圣,7月17日“请酒”后,它将在大暑节气这天,等待数万名群众前来相送。

今年建造好的大暑船。摄影:陶国富

今年的大暑船长8米,宽2米,船身画着各种中国传统故事,以及富有吉祥寓意的图案。李佩青介绍,今年大暑船的造型、大小、材料等与往年基本一致,因为大暑船有建造的标准,并非每年都可以进行改变。今年从材料的挑选、细节的刻画再到整体的组装等,李佩青觉得整个过程都很顺利。一方面是,椒江区葭沚街道对“送大暑船”活动非常关心;另一方面是,参与造船的所有村民都是自发自愿参与,且一些村民已经义务做了好几年。造船的主力,多为周边村镇的木匠,平时各有营生。可每到夏季将至的农历四月前后,他们如约而至,聚在一起,齐心协力造船。

当然,“送大暑船”活动的高潮就在大暑这一天。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中午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而“送大暑船”正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届时,二三十名青壮年将抬着大暑船从五圣庙出发。舞龙、抬阁、走高跷、荡湖船、打花鼓、唱桃街等民间艺人将表演各种节目,热闹的活动也将吸引众多市民和各地赶来的群众观看,祈祷“送暑平安”。而这一天,葭沚的居民、周边的企业、沿街的店家等都会自觉加入进来,他们或准备消暑茶饮、凉粉、银耳汤等,为“送大暑船”的人员及观看群众免费派送。最后,大暑船被拖至椒江入海口,等待退潮,被焚烧,并借助潮水的力量,漂洋至远方。人们送走了大暑船,也送走了一切的不顺,意味着一年的平安。

李佩青给学生讲解大暑船相关历史。摄影:陶国富

从今年造大暑船开始,李佩青就一直很忙,送走大暑船后,他内心也有事情在牵挂。82岁的他,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对这项非遗感兴趣,并加入其中。让他开心的是,就在这几日,华东师大附属台州学校小学部及台州市椒江区第二实验小学都组织部分学生前来参观大暑船,了解大暑船的历史,还参与手工制作大暑船。一颗颗好奇的种子就此种下,将在未来发芽、开花。

评论 8

  • jiya 2025-07-22 发表于四川

    有意思

  • fm535aea 2025-07-22 发表于四川

    涨知识了

  • 苏记说事 2025-07-22 发表于四川

    大暑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