惬意时光 (曹文德 摄)
封面新闻记者 宋潇 苟春 李佳雨
生在黄河边,长在黄河边,又沿着黄河边行走,年近知命的摄影师曹文德,对黄河的情感,融合着光影和文字的复杂表达。
“保护黄河,反过来黄河也会哺育在这片土地上的人。”3月1日,记者在青铜峡水库湿地自然保护区内见到了他。这是一个标准的摄影师形象:穿着一身冲锋衣、冲锋裤、登山鞋,遮阳帽,背上斜挎着一台长焦摄像机。人群中,恐怕不用他自报家门,别人都知道他是做什么的。
在他的镜头下,宁夏的黄河故事既有万物生长的痕迹,也有人间烟火气。2018年11月,宁夏艺术摄影学会启动了“南长滩影像扶贫行动”,曹文德去了中卫市沙坡头区迎水桥镇南长滩村20余次,累计行程1万多公里,坚持拍摄这个历史文化名村,收获了近4万张照片。
他拍摄的一组《梨园人家》的组图,收获好评。在这组图片中,黄河环抱着南长滩村,有村民在家门前喜乐融融的“全家福”,也有大婚时候新郎新娘的结伴相依,也有各种村民们生活中的场景。后来,这组照片获得宁夏第十届文学艺术奖摄影类作品二等奖。他的作品,还多次登上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和宁夏文旅厅等各种大小平台。
2020年12月15日,《梨园人家》南长滩影像扶贫曹文德摄影作品展在银川美术馆开幕。影展为期10天,展示了作者3年间往返南长滩村20余次,拍摄当地村民日常生活、辛勤劳作以及生活习俗的精选摄影作品。 韩胜利 摄
但对于这些荣誉,曹文德并未过多在意。他说,用光影去记录自己最熟悉的地方,与其说是兴趣,还不如说是一种责任感的表达。“田间地头插秧劳作、春节社火民俗等发生在古峡大地有趣的事情,都是我关注的兴趣点。”
一个人在他最熟悉的地方扎根、行走、拍摄 ,曹文德认为,即便是最简单的记录与还原,也很有意义。
在他的记忆当中,有一张照片印象深刻。那是几张瓜农在大棚里和着舞蹈高声放歌的场景。照片中,几名瓜农拿出手机和音响,对着天,对着脚下的土地开始放歌,动作舒展且自由。曹文德告诉记者,这些承包土地种瓜的人是外地来的,正拿着话筒唱歌的人,是本地的农民,他们受雇佣,前来做农活。就在干活间隙,他们的情绪开始兴奋起来,或是纵情高歌,或是大声欢笑,“这种状态很让人羡慕,它是一种来自普通老百姓的情感表达,有播种时候的期待,也寓意着来年收获的喜悦。”
劳动之余,打工的村民老张高歌一曲,唱出了对美好生活的期望。(曹文德 摄)
夕阳的余晖照亮了正在收获甜蜜生活的劳动者。(曹文德 摄)
他还拍摄过一张唐正闸的照片。这张照片被宁夏回族自治区文旅厅选作宁夏100个最美观景拍摄点推荐照片。照片中,唐徕渠的进水闸唐正闸横卧渠上,适逢蓄水期,黄河水浩浩荡荡,奔流万里而来,在唐正闸却能暂归平静,等到春灌时节,唐正闸开闸放水,闸门高提,黄河水经东西两大总干渠疏导分流,再沿各支干渠向下游倾泻,为灌区提供源源不断的滋养和补给。
古灌区的渠系像血管一样滋润着塞上江南的大地 (曹文德 摄)
曹文德说,对于他个人而言,从小在青铜峡长大,立足于本土故事,能够用影像展示灌区和黄河变迁,做好对家乡的记录和拍摄工作,就是他最愿意做的事情。未来,他也希望,能够从青铜峡出发,在这个基础上,走出去展现黄河边的人和事。
秋日里,忙碌的收获者被金色的阳光包裹。(曹文德 摄)
(曹文德,1975年出生,供职于青铜峡市文化馆,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宁夏摄影家协会理事、吴忠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青铜峡市摄影家协会主席,作品《守护者的愿望》《收获》《西瓜保姆》《慧眼》等摄影作品先后在中国摄影家协会、北京国际摄影周等各类展览活动中获奖或展出。)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