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姚瑞鹏
近日,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中国首个戏曲类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戏曲表演(川剧)”正式落户成都艺术职业大学。这座以“把艺术还给人民”为初心的职业本科高校,用教育创新为非遗传承开辟新径,让巴蜀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破局:从师徒相授到本科教育
川剧名家陈智林至今记得,四十年前学艺时,师傅将一柄折扇郑重交到他手中:“川剧人的饭碗,端得起就要捧得住。”这种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在现代化浪潮中渐显乏力。成都艺术职业大学创始人余开源,看着剧团招生从门庭若市到门可罗雀,深刻意识到:“非遗传承不能只靠情怀,必须建立现代教育体系。”
随着《四川省川剧保护传承条例》实施,教育破局迎来政策东风。2024年9月,成都艺术职业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正式揭牌,构建起“中专-专科-本科”贯通式培养体系。院长徐亮指着教学楼的川剧脸谱浮雕说:“我们要把作坊里的绝活变成课堂里的学问,让年轻人知道川剧不仅是文化遗产,更是能安身立命的本领。”
如今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中国首个戏曲类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戏曲表演(川剧)”正式落户成都艺术职业大学,本科职教模式将为传统艺术传承注入新的活力,成都艺术职业大学也将开启戏剧艺术传承教育的新篇章。
创新:传统技艺对接现代职教
走进实训剧场,00后学生李婉婷正在全息投影的苏东坡虚拟场景中练习《梦回东坡》选段。这个场景浓缩着川剧教育的颠覆性变革——既有“唱念做打”传统四功课程,又增设数字舞台设计、文化IP开发等现代模块。国家一级演员何洪庆指导身段时强调:“水袖要甩出千年古韵,眼神要看见当代观众。”
这种“守正创新”的理念贯穿教学始终。学校与四川省川剧院共建“双师型”教师团队,川剧史上首位女剧作家徐棻亲自编写教材,将《白蛇传》《死水微澜》等经典剧目转化为教学案例。更引入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学生在校三年参与80场实景演出,毕业可直接进入校企共建的川剧实验剧团。
情怀:公益火种照亮传承之路
在招生办公室,一封信件引人注目:“爷爷是乡村川剧锣鼓手,我想成为家里第一个大学生...”这正是学校设立30人全额奖助学金的“非遗传习班”的初衷。这个“零门槛”公益项目覆盖九年培养周期,学生毕业后定向输送至基层院团,让川剧回归民间沃土。
余开源校长谈起办学初心感叹万分:“今天我们培养的不只是演员,更是文化火种的传播者。”学校定期组织“川剧进社区”活动,学生们带着《巴山秀才》等剧目走进安置小区,当农民工子女跟着学唱“帮腔”时,传统艺术的根系正在新时代土壤中延展。
使命:职教改革赋能文化复兴
作为全国首批职业本科试点院校,成艺大胆突破艺术职教边界。在“川剧+”课程体系里,学生们学习短视频创作、非遗文创开发,用抖音直播让变脸绝技收获百万点赞。这种“既护住魂,又塑好形”的探索,使毕业生不仅掌握技艺,更具备文化经营能力,去年毕业生创办川剧主题民宿、汉服体验馆都是先锋式的创新。
数字化传承同样令人振奋。学校二期建设的川剧数字博物馆,运用3D建模技术复原消失的戏台,AI系统可解析历代名角唱腔特色。徐亮院长展示着手机里的川剧传承人数据库称,“我们要为每个老艺人建立数字档案,让青年一代既能触摸历史温度,又能驾驭科技力量。”
站在教学楼顶俯瞰,川剧脸谱造型的图书馆与现代实训基地交相辉映,恰似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这里走出的学子,既有扎根乡野的文化志愿者,也有登上国际戏剧节的新锐导演,更有运用区块链技术进行版权保护的创新者。当职业教育的改革动能注入非遗传承,川剧不再是被博物馆珍藏的“活化石”,而是化作万千姿态融入当代生活。就如业内人士评价:“这种本科职教模式,为传统艺术传承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随着更多青年带着文化自信走出校门,那曾经照亮蜀地的戏台灯火,正以教育之名重燃,映照出一个民族守护精神根脉的永恒追求。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