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独家|拍“大白”的七旬上海爷叔 用镜头记录这场“倒春寒”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2-04-14 22:03 66486

封面新闻记者 闫雯雯

如果不是这场疫情,老严的春天应该是在压马路拍照中度过的。

这个季节,晚樱开了,石楠也正在花期。如今,被疫情封控在家里的他,只能端着照相机趴在窗台上拍照。

与之前爱拍建筑、山峦不同,最近老严镜头里最多的,就是身穿防护服的“大白”。用老严的话来说,“这些都是见证历史的重要资料。”

封控

樱花盛开的季节

上海抗疫遭遇“倒春寒”

老严今年70岁,退休之前是沪上著名的体育记者,曾经报道过很多国内和国际的体育赛事。退休之后,他跟老伴搬到了女儿家对面的一个小区,含饴弄孙,有空的时候出去旅游、拍照,日子颇为潇洒。

3月16日,老严所住的小区出现了第一例阳性确诊病例,因此被居委会通知要测核酸和进行封闭式管理。一开始,他并不在意。毕竟去年的几轮疫情,上海总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恢复正常。

3月20日,老严发现小区的三个大门都已经被封住了,很可能要封闭一段时间,于是他就想着,既然在家里待着没什么事儿,那么就用自己的笔和镜头来记录一下自己身边的事情。“其实我当时也没想很深,这是以前上海从来没有过的一个历史时间,我有责任把它记录下来。”

于是,就在这一天,老严写下了他在封控期间的第一篇日记:“今天是农历春分,是个樱花盛开的季节,上海的抗疫却遭遇了‘倒春寒’。”

记录

随时随地都在拍摄

这些照片都是历史的底稿

一开始,老严的照片几乎都是用手机拍的,一是因为手机轻巧,拍了也很容易就放到朋友圈里;二是因为当时他没有预料到,这一轮疫情会延续这么长的时间。他用手机从19日拍到了25日,基本上都是一些生活中的小事:大白来给大家测核酸,小区志愿者帮忙收垃圾什么的,当时居民们还能在小区里活动,老严也拍了不少的照片。

3月25日,老严所在的小区解封。早上9点,小区里全员做了一次核酸。老严忙着去菜市场“补货”,而当天的午饭也极其丰富,做了腌笃鲜、红烧带鱼、炒蔬菜等。老严兴致来了,还喝了一杯桑葚泡酒。

解封的几天里,老严除了补充给养,就是到周边走走看看,用手机拍下了很多人们生活的照片。

4月1日,上海开始了分区的全域静态管理,老严再次过上了足不出户的生活,于是他搬出了自己专业级的单反相机,决定好好地记录一下周围的人和事。

老严的家住在18楼,窗户只能开一个很小的缝,他只能选择趴在窗台上拍摄。“我用400的长焦从18楼往下拍,非常清晰。不过这个镜头本身自重就有五六斤,加上机身的重量,一直举着还是比较累,而且窗户缝隙太小,三脚架没有办法用,我就只能趴着。不过我们家倒是有一个优势,因为视野比较好,南边和北边都有窗户,能够看到附近三个小区的情况,只要一看到哪个小区有大白来了,我就去拍。所以我在家里时,还挺忙的,南面北面一直跑来跑去的。”

老严的照片中,他最满意的有两张照片:一张是他在家里用相机拍到的大白和身边的路灯,在光影的映照下,路灯像是一根大大的棉签;另外一张则是他在解除封控后出去买菜时,在街边随手拍到的,一个人从围栏里探出头做核酸。

“那张在家里拍的照片,我起名为‘热搜:大白和棉签’。发那张照片的时候,正好是很多人在抱怨要天天做核酸的时候,所以我就给这张照片起了这样一个名字。大白每天都要来小区给大家做核酸,还是很辛苦。”

比起这张光影极其出色的照片,老严认为,更珍贵的是他在解除封控的那几天,出门买菜时用手机拍的。“在一些老城厢的地带,因为没有小区门,只能用塑料的那种隔离带封控,留有小出口,有大白会帮助大家。做核酸的时候,里边的人把头伸出来,嘴巴张开来,他用棉签采集。这组照片很难得,很难得。”

互助

被鸿沟拦住的老人抢菜难

年轻人站出来用小程序“自救”

虽然中间解封了5天,老严也囤了一些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囤的食物也快吃完了,老严便参与到小区的“自救连”。 “我搬到这个小区快10年了,但是认识的邻居不多。”老严说,还是因为团菜和抗原检测,他才认识了好多楼里从来没有说过话的人。

“我们老年人用手机没有年轻人用得好,天天抢菜也很难,但是我们楼里面的小年轻开始使用非常好的小程序,大家都在相互帮助。”老严说,一开始大家想要团菜接龙很麻烦,群里曾经有一个老太太说付了很多钱,自己却已经忘记参加了哪些团了。

于是,年轻人们慢慢有经验了,开始在各种团菜的小程序上更新想法。“就是让大家点开就能知道自己买了什么,让各个团长购买的物品能一键兼容到一个表单上,方便了小区的居民们。”

这个方法还用到了居家自测抗原的结果收集上。“起初,自测是测完之后,你报到楼组长那里,然后楼组长再报到居委会,统计好了再往上报,全部靠自觉,如果有人隐瞒,是很难被发现的。”

老严说,后来楼栋里的年轻人主动把任务揽在了身上,开始用小程序来搜集大家的检测结果。“全楼栋的住户,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名单,做完抗原自测后,只要点进自己家的门牌号,拍摄自己试剂盒的结果,就可以一键统计。如果谁家没拍,工作人员就可以直接通知,等收齐之后,可以一键上交居委会。这样可以节省楼组长很多的工作。”

除了年轻人帮忙,楼里的其他人也在尽力帮助大家。“我们楼里有一个警察叔叔,他第一个站出来说,我来当志愿者。很多人看到有警察叔叔当志愿者,也站了出来,帮助大家解决问题。比如说,我们团的菜,送到小区门口之后,需要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们从大门口送到家门口来。”

在老严看来,这次疫情让小区的居民们熟络起来,变得更加亲密。“其实大家还是都在想办法,群策群力……大家都在想办法自救。年轻人也是,站了起来,各尽所能。”

道义

冰箱空了、邻居孩子独自在家

“老黄牛”写日记呼吁“保民生”

老严写的抗疫日记都不长,每一篇也就两三百字,都是他每天所见到的事情。

“虽然我写得相对比较柔软,但是好几篇都抓到了时间节点。”他有一篇日记叫“保民生”,写的是疫情防控下民生工程的重要性。“随着封控的时间推移,大家的冰箱也要空了,我就是觉得核酸检测是一方面,但是保民生也应该提上议事日程了。”

尽管老严认为自己人微言轻,但他记得自己曾是一名职业记者,他觉得应该写一些该写的事情。“我要用起我的笔,虽然我不能说我是妙笔,但是铁肩担道义,我这个年龄还是干得动的。”

4月4日,老严所住的楼栋里核酸查出了一户人家,夫妻两方的核酸结果都呈阳性,之后被转运进了方舱医院,家里只剩下上高中的哥哥和上初三的妹妹。在得知情况后,老严对于这两兄妹非常的关心,可没想到,一周之后其中一个孩子的抗原检测结果显示呈阳性。这下子,老严坐不住了,写下了当天的日记“救救孩子”,希望能有人帮助这兄妹两人。

“当天我们楼的微信群就‘炸了’。孩子的家长之前进了方舱,两个孩子单独在家,居委会每天给他们送盒饭,保障了生活。两个孩子在家作伴还好,没想到其中一个也阳性了,太可怜了。”老严立刻写出了求助日记,时间很晚了都还在让亲友帮忙转发。“我当时看到有点受不了,想着只能利用这一点仅有的社会资源帮助一下他们,现在孩子还没有被转运到方舱医院,不过居委会表示他们知道这个情况,后续会一直关注。”

不仅如此,老严还报名参加了楼栋的志愿者。报名时他就说:“我说老汉七十(其实)还年轻,国家有难自奋蹄。”“自奋蹄”是臧克家的《老黄牛》这首诗里的一句,这句话当时直接从他脑子里蹦出来的。“我希望除了拍照,还能够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被问到还想拍多久的大白时,老严说,他将每天都拍下去。

“拍到疫情解封的那天,拍到烟火气重回弄堂。哪怕普通,但踏实。”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评论 5

  • 嘉陵江1156680 2022-04-15

    上海人民加油,上海必胜!

  • 夏三水 2022-04-15

    希望早点结束疫情

  • 夏三水 2022-04-15

    不容易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