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取半个月 我在车里完成了诺贝尔奖得主专访丨去现场 做原创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5-11-08 09:26 52922

封面新闻记者张馨心专访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乔尔·莫基尔

封面新闻记者 张馨心

10月27日的北京,秋意渐浓。那天下午,当我坐上车,窗外掠过的银杏叶闪着金光,而车内的座位上,坐着的是新晋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乔尔·莫基尔(Joel Mokyr)。这场迟来的采访,终于在他离开北京的那一天如愿成行。

这一刻的到来,背后是一场长达半个月的等待与努力。10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莫基尔因对“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理论”的阐释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得知消息的当晚,我便给他发去了祝贺邮件,附上我过去做过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系列报道,并向他提出了采访邀请。在信中,我提到我对他“有用知识”(useful knowledge)理论的兴趣——这一理论强调,社会的进步不仅源自“知道某事能做”,更来自“理解为什么能做”。

一天后,他亲切地回信,对采访表现出兴趣,并答应在他来北京参加学术会议时接受我的专访。

然而,喜悦很快被焦虑冲淡。莫基尔教授的中国行程异常紧凑,各方领导出于尊重纷纷安排会见。随着会议日期临近,采访时间却迟迟未能确定。更令我担忧的是,这位79岁的学者,在经历了长途飞行和时差困扰后,又因密集的讲座活动出现了感冒症状。

每次我收到他的邮件,都带着一句熟悉的“we are still working on the schedule”(我们还在确认行程)。采访的可能性似乎正随着时间一点点流逝。

面对变数,我选择主动出击。为了表达诚意,我决定前往他在北京大学的公开讲座现场。那天,他站在讲台上,讲述着“工业革命与现代经济增长起源”,台下座无虚席。讲座结束后,热情的师生们立刻涌上前去,将他层层围住,签名、合影的请求络绎不绝。等待人群稍散,我亲手将采访提纲递到他手中。那一刻,我从他略带疲惫却依然锐利的眼神中看到了犹豫,但也捕捉到了一丝被打动的痕迹。

转机终于出现。由于挤不出额外时间,莫基尔最终同意接受我的提议:在他离开北京当天,利用前往下一个会议地点的车程进行采访,时间只有40分钟。

那辆汽车,成为了 “临时采访室”。他坐在车窗旁,语气温和,却逻辑清晰。当谈到经济史的魅力时,他说:“经济史提醒我们已取得了多大的进步,无论以何种标准衡量,如今都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时代。”谈及中国经济,他直言:“中国对教育与基础设施的长期投资,将带来丰厚的回报。”

车外,是逐渐模糊的京城风景;车内,是一场跨越国界的思想对话。采访结束时,他轻声道:“How is that? Xinxin.” (采访怎么样?馨心)。当我合上采访本,心中满是感慨。对于一名记者而言,采访诺贝尔奖得主的机会固然珍贵,但更令人动容的,是在有限的时间里,与一位近80岁的学者共享那份对知识的热爱与尊重。那40分钟,浓缩了他半个世纪的思想精华,也见证了一位老人抱病坚持完成约定的执着。

这次与时间的赛跑,最终成为我记者生涯中难忘的一课。在有限中创造可能,这正是记者这个职业最迷人的魅力,也是思想得以穿越时空、照亮未来的力量。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