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关键词 读懂四川2400万贫困人口脱贫“成绩单”  

封面新闻 2019-09-04 20:48 36383

封面新闻记者 杜江茜 谢燃岸 雷远东

打赢脱贫攻坚决胜之战,需要严格质量聚焦突出问题,也需要下足绣花功夫,做好精准文章。在天府四川,从1984年到现在,已累计减贫2400多万人,且脱贫攻坚仍在不断深入。

9月4日上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举行,在这场聚焦“两不愁三保障” ,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发布会上,四川全面展现了各个领域的脱贫攻坚“成绩单”,在这场事关全面完成脱贫目标的系统工程中,各方发力,正齐心协力将脱贫攻坚引向深入。


异地扶贫搬迁:

118.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挪“穷窝”


从“穷窝”搬到“金窝”,美好生活从新家园起航。

作为脱贫攻坚“头号工程”,在四川,“十三五”期间规划了116万人实现异地扶贫搬迁,截至今年8月底,已搬迁完成111.5万人,新增任务已搬迁完成6.9万人。

据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以工代赈办主任彭小菊介绍,异地扶贫搬迁不仅涉及到要保障好搬迁群众的住房安全,此外,安全饮水、出行、用电、通讯等基本生活需求,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条件等内容都涵盖其中,整体上看,是要从根本上解决搬迁群众长远生计和发展困难。

从目标上看, “十三五”期间,四川规划对21个市(州)、146个县(市、区)136.0461万(含新增20.0461万人)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搬迁规模位居全国第二,计划总投资817亿元,这被视为全省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和关键之仗。

“到目前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彭小菊表示,具体到推进中,结合各地实际、地形地貌和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探索形成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设模式,在“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的工作理念下,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并进,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川味”十足的经验做法,“ 截至今年8月底,“十三五”搬迁任务已建成住房涉及124万人,建成率91.15%;搬迁完成118.4万人,搬迁率87.03%。”


教育扶贫:

全省彝区、藏区义务教育失辍学学生7.1万人已劝返6.1万人


如何让教育真正成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

在四川,按照教育扶贫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通过全力推进控辍保学、加强项目建设、加大学生资助力度、发展中职教育、加强教师培训培养、深化对口帮扶等一系列措施,确保各项教育扶贫政策落实落地。

省教育厅机关党委书记李志刚透露,截至目前,全省彝区、藏区义务教育失辍学学生7.1万人已劝返6.1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已全部劝返。

在全面落实贫困学生资助政策上,构建起“各级各类学校全覆盖,集免、奖、助、贷、补多位为一体”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有效解决贫困地区因贫辍学、因学致贫问题。

为实现精准资助,将全省划分为“特困、贫困和普通”三类地区,分别设置分配系数和权重,根据不同贫困程度,确定不同的资助范围、资助标准和财政补助标准,力求保障力度精准。例如,将深度贫困地区高中助学金等资助面提高到50%以上(全省平均30%),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义务教育“一补”标准从每生每年小学1000元、初中1250元提高到每生每年1700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加强贫困地区的招生上,四川一直积极争取高校不断增加贫困地区定向招生数量。数据上看,2012-2018年分别通过国家专项、地方专项、高校专项招录贫困地区学生20871人、6156人、2422人,部分贫困地区学生实现上名牌大学“零的突破”。


安居扶贫:

农村危房改造 至2018年底累计改造190.5万户


“亲帮亲、邻帮邻”,这是千百年来中国传统农房建设的方式。这样的方式,无法保证房屋的建筑质量。

在四川,早在2009年已经全面启动了农村危房改造工作。2017年初,为改变创痛农房建设方式,四川在全国率先出台《四川省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办法》,对农村住房建设程序进行了规范,为监管提供法律依据。2017年底出台《四川省农村建筑工匠管理办法》,规范建筑工匠质量安全行为。四川省住建厅副厅长樊晟介绍,在农村危房改造方面,至2018年底累计完成改造任务190.5万户,筹集下达中央和省级补助资金共210.5亿元。近三年,通过农村危房改造的方式,共解决62.3万户农村困难群众的住房安全问题。从2016年起,四川还从省内建筑企业抽调了农房建设专家220余名,派驻深度贫困县开展农房建设技术帮扶指导。

“帮助地方建立了农房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当地百姓也认识到安全建房的重要性。”在全国扶贫攻坚主战场之一凉山州,樊晟告诉记者,现在很多当地居民都知道了什么叫地圈梁,什么叫构造柱,什么叫七度八度抗震设防,而且很多人也开始由原来简单的建、随意的建,变成安全的建,主动去按照规范和标准建。


产业扶贫:

全省303万贫困人口依靠产业就业脱贫 占脱贫总数的54.7%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据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卿足平透露,截止2018年底,全省有303万贫困人口主要依靠产业就业脱贫,占脱贫总数的54.7%。

在此过程中,全省贫困地区的特色产业已初具规模。其中,带动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1382万亩,建设标准化养殖场979个、水产养殖265万亩。同时,在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中,支持入园业主发展农产品初加工、休闲农业、农业服务等新产业新业态,带动2400多个贫困村、42万户贫困户入园发展,户均增收1200元以上。

在贫困地区的产销体系上,围绕贫困地区特色产业,打造“天府龙芽”“大凉山”等省市县级区域品牌,和“壹颗红心猕猴桃”“彝家山寨苦荞食品”等产品品牌,初步建成“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扶贫品牌矩阵,全省农产品品牌总产值达1580亿元。累计推介贫困地区优秀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8个,优质品牌农产品45个,组织1.2万余家经营主体参会参展。

另一方面,根据规划,到2020年,全省要建成现代农业产业基地600万亩,建成现代林业产业基地1600万亩,年出栏肉牛、肉羊及特色小家禽2.5亿头(只),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20万亩,农民合作社达到1.4万个、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达到8000个,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主要造林树种良种使用率达到65%以上,农业适用技术推广率达到90%以上。形成130个以上不同层级的乡村旅游扶贫示范区 (点),打造1000个特色旅游村、1万个民宿旅游达标户。

目标既定,对此,卿足平表示,下一步将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园区、持续完善产销对接体系、不断增强主体带动能力等一系列举措,深入推动产业就业脱贫。


健康扶贫:

四川“因病致贫”率42% 较2015年底的48%下降6个百分点


降低因病致贫返贫人群,目前,四川健康扶贫已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据省卫健委副主任徐旭介绍,全省88个贫困县级医院均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摘帽县的乡镇卫生院和退出村的卫生室100%达标。

整体上看,全省贫困人口基本医保个人缴费部分实现财政全额代缴,贫困人口参保率稳定在100%;贫困人口县域内住院个人支付占比控制在10%以内,深度贫困地区控制在5%以内;“因病致贫”率42%,较2015年底的48%下降6个百分点

事实上,从基础上看,四川贫困群体“量大、面广、程度深”。其中,“因病致贫返贫”人口达184万,患有大病和慢性病人数达72.97万,“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人口占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总数的4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四川,贫困地区与非贫困地区相比,存在的差距和短板在卫生行业的表现就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够完善,服务能力不能完全满足百姓健康服务需求。 因此,在开展健康扶贫工作时,四川明确提出精准健康扶贫的核心,就是要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平台,努力做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注重系统化考虑,着眼于“扶”,落脚在“补”。重点补齐“看病难”、“看病贵”、体系建设、基层队伍、传染病防治、慢性病管理短板和民族地区计划生育“七个短板”。在对象细分上,四川将“因病致贫返贫”贫困人口按照一次性能治愈、需住院维持治疗、需长期治疗和康复分为三大类,又将其中需长期治疗和康复的分为有劳动能力、无劳动能力但生活能够自理、无劳动能力且生活不能自理三小类,实施分类救治,精准帮扶。

目前,四川已经率先建立起贫困人口就医信息管理系统,实现贫困人口就医精准识别、信息动态掌握、费用实时监控,“这也为日后的健康扶贫工作打下科学基础。”徐旭谈到。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