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份粽子成为“身份标签”:社区公平的裂痕如何弥合?丨热点评论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5-05-28 11:19 128807

近日,社交媒体上一则关于“深圳光明区中海时光境小区只给商品房业主发粽子”的消息引发争议。临近端午节,该小区业主收到一条来自置业顾问的端午福利领取通知,后来却得知因为自己是安居房业主无法领取粽子,开发商此举让业主感到被“区别对待”。尽管中海物业工作人员回应称系“销售员信息传达有误”,已向涉事业主致歉,目前已有大量安居保障房业主领取到粽子礼盒。但这场由粽子引发的争议,却折射出城市化进程中社区治理的深层矛盾。(南方+、奥一新闻)

事件的核心争议在于,同一小区内商品房与保障房业主是否应享有同等权益。

资料显示,中海时光境由南北两地块、4栋150米超高层住宅组成,住宅总户数1739 户。其中安居型商品房202户,位于4栋,于2023年12月23日配售,配售均价为2.48万元/平方米(含装修),房源当天售罄。商品房房源于2023年9月首次开盘,仍有少量房源在售。目前小区还未正式交付,将于2025年12月31日前交付,两种房源的物业管理费均为4.5元/㎡·月。

开发商在未交付阶段以“购房性质”划分福利资格,虽被解释为“误操作”,却无形中强化了业主的身份标签。这种“区别感”可能蔓延至后续服务中,加剧业主对立,甚至引发业主对房屋质量、公共资源分配的担忧。

中海物业的回应看似平息了风波,却暴露了开发商与物业在社区融合管理上的粗放。销售顾问的“错误通知”并非偶然,而是前期服务标准不统一、信息传递缺乏监督的必然结果。小区尚未交付,业主对开发商的信任本就脆弱,此类事件易被解读为“试探性区别对待”。更值得警惕的是,近年来类似争议频发,如部分小区对保障房业主设置独立出入口、使用围墙进行物理区隔、限制公共设施使用等,均反映出开发商在平衡市场利益与社会责任时的短视。

商品房与保障房“混居”本是政策倡导的居住公平实践,但若缺乏精细化管理,反而可能催生“同一屋檐下的隔离”。此次事件中,业主的争议焦点并非粽子本身,而是对“权利平等”的诉求。法律层面,物业费标准一致意味着服务责任无差别;《民法典》亦明确物业服务需覆盖全体业主,不得以任何理由缩减特定群体权益。开发商与物业需意识到,社区认同感的构建不能止于硬件共享,更需通过细节传递尊重——例如统一福利发放、透明化服务标准、搭建业主共治平台等。

中海时光境小区的风波,是一次对城市化进程中居住公平的尖锐提问。当保障房与商品房的业主共享同一片土地,他们理当共享同一片阳光。社区和谐的关键,不在于抹平所有差异,而在于建立基于尊严的平等对话机制。毕竟,比粽子更珍贵的,是“同一家园”的归属感。

封面新闻记者 黄益辉

评论 7

  • 胖胖球 2025-05-28 发表于四川

    这事做的

  • 胖胖球 2025-05-28 发表于四川

    离谱

  • 虫儿飞 2025-05-28

    有点离谱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