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黄晓庆
9月18日,一场秋风之后,内江市东兴区田家镇长桥村村委会旁那棵有着六七十年树龄的冰粉树下,洒落了一地的树叶。寒来暑往,时光流逝,老树见证了岁月的变迁,也承载了悠悠乡愁。
为深入贯彻落实内江市委八届五次全会提出的“做大工业、做强物流、美乡优城、共同富裕”总体要求,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当前,内江市东兴区正分片区实施农村面貌改善行动,按照“一村一案、一户一策”的要求,改善乡村民居风貌,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整治人居环境。
经过改造的农房焕然一新,庭院、外墙、菜园全面升级,厨房、卫生间敞亮干净,那么,对于那些有历史沉淀和文化内涵的古建筑、古院落、古树名木等,应该如何修缮保存,留住乡愁?
原地保护古树
保留连片石头房屋
炎炎夏日,一碗清凉可口的冰粉是不少人的最爱。这些年,冰粉不断推陈出新,添加山楂、葡萄干、水果等各种小料,品种繁多。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最原始的冰粉其实就来源于一棵树。
“以前生活条件不好,就有人去摘冰粉籽来搓冰粉。”长桥村党委书记周飞望着这棵相伴多年的老树说道,别看它现在稀松,茂盛的时候可是乘凉的好地方,大家伙喜欢围在树下摆摆龙门阵,述说家长里短。
冰粉树被几间农房围绕,树下的院坝硬化时,村里一致决定将老树保留下来,用红砖围起来,做了一个简易的花台。“为的就是保留回忆。”周飞认为,这棵树不只具有自然生态价值,也是这个地方的标志。对于村民而言,看到它,就知道回到了家。
田家镇长桥村石头房
如果说古树保留的是一群人的回忆,那长桥村7组那十几户条石房子保留的就是一代人的回忆。“以前经济条件有限,道路也不通,村民就打石头来修房子,这种叫二五单墙条石。”网格员黄本俊一边说,一边比画道,这种石头宽约25公分,高约30公分,长约一米,建造历史从30年到50年不等。
村民李柯家的房子就是典型的条石房,实施农村面貌改善行动后,政府为他修缮了院坝,硬化了水沟,房子的原貌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来。
申请文物保护
修缮码头周边设施
要说年代久远的古建筑,富溪镇罗井村的吊脚楼更有代表性。吊脚楼,也叫“吊楼”,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多依地形就势而建。
富溪镇罗井村吊脚楼
100多年前,当地人采用木材、竹子、石头等自然材料,在这里建造了一群吊脚楼。吊脚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用来饲养家禽,放置农具或堆放杂物。随着时代的发展,大部分吊脚楼改造成了砖瓦房,仅有一座被保留了下来,成了历史的见证。“这座吊脚楼现在成为了一个院落景点,我们正在申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富溪镇党委书记范涛说。
除了吊脚楼,富溪镇还有不少地方充满岁月的痕迹,富溪码头就是其中之一。过去几十年,富溪码头主要供来往富溪和史家的船只泊岸,如今陆路交通发达,船只早已停运。范涛表示,下一步,富溪镇计划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码头周边基础设施进行修缮,将码头作为历史遗存保留下来。
传承地方文化
抢救保护乡村文脉
在深入实施农村面貌改善行动中,内江市东兴区为延续乡土文化,留住乡野特色,作出了有益探索与实践,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新的思路。那么,还有哪些方式可以留住乡愁,守住民心呢?
巴蜀方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内江师范学院历史学专业负责人黄文记曾于2019年主持完成课题《地方文化在实施乡村振兴中的作用研究》,调研了四川省17个市(州)37个县(市、区)乡村的典型案例,对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有着独到的见解。
看到地方文化在保存延续乡村文脉、增强乡村凝聚力、涵养社会好风尚作用的同时,黄文记也意识到能够留住农耕文化记忆和美丽乡愁的符号越来越少,古村落、古民居、古戏楼等传统建筑“已经看不到了”或“正在一天天消失”。
为了能留住“乡愁”,黄文记呼吁完善对地方文化的抢救保护。一是建立地方文化保护制度。启动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立法,编制保护利用规划。二是实施乡村文脉抢救保护行动。对传统村落、乡土建筑和民族特色村镇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策进行保护修缮。对有价值的古村落、古民宅和民族特色村镇,逐步申报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将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遗产点申请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行保护。三是打造乡村文脉保护传承载体。统筹编纂村史村志,积极建设农耕文化主题博物馆,有序建设村史馆、家风家训家谱馆等。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