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西部(重庆)科学城金凤软件园有咖数字创新基地(以下简称有咖基地),一群年轻人正以“数字声浪”叩响职场大门。这是科学城“产学研用”融合生态链——“毕业即就业”的硬核实践。
“产学研用”一条链,校企“联姻”推动人才企业闭环
西部(重庆)科学城是首批27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位于重庆中心城区西部槽谷,规划区域面积1198平方千米,涉及重庆高新区及沙坪坝、九龙坡、北碚、江津、璧山五个行政区,汇集着重庆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四川美术学院、陆军军医大学等近30所高校。
西部(重庆)科学城。雷键 摄
除了高校资源集中,科学城还汇集了西永微电园、国家质检基地等二十余个产业载体,布局超瞬态实验装置、金凤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重庆科学中心、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等一批大装置、大平台、大院所,是创新创业创造的“沃土”。
如何将优越的高校资源与产业结合?科学城给出了自己的解答方式——通过机制创新与产业精准对接,构建起高效协同的“产学研用”融合生态链。
以聚焦数字文创产业的有咖基地为例,该基地于2023年引入科学城,2024年3月运营以来,已吸引30家企业入驻,涵盖互动直播、广播剧、原创音乐、IP衍生品等多个领域。落地以来,已激活本地数字内容生态,带动了一批年轻创作者和上下游文创企业的集聚,成为推动区域数字文创产业协同发展的核心力量。
具体数据来看,有咖基地在孵企业营收已超1.5亿元,已提供超400人次的实习岗位,人才留存率超80%,近300多位年轻人“无缝衔接”进入数字文创赛道。
“我现在的工作就是让平面图形变成三维立体的影像。对我来说要学的还很多,但我觉得是真正检验了我在学校的学习成果,我很期待毕业后能继续在这里工作。”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的刘家志对此深有体会,还有一年才毕业的他,通过搭建的实训平台已在入孵企业实习,而且有机会被该公司正式录用。
“2024年,我们累计向入孵企业释放了3000万的订单,这些订单不光可精准匹配给入驻企业,助力其发展;而且有机会无缝嵌入高校人才培养链条。”有咖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基地先后与重庆师范大学、重庆文理学院、重庆城市科技学院等11所高校签订协议,定向培养数字文创人才。同时,学生通过入企实训,在校学到的技能知识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可以在实训中直面市场需求得到锤炼。
产业蓬勃为人才提供广阔舞台,人才汇聚又为产业注入不竭动力——形成完美闭环。
金凤软件园。雷键 摄
经济稳中有进 连续9个季度GDP增速超6%
校企“联姻”助推“产学研用”一条链发展,仅是科学城高质量发展的一隅。作为重庆重点打造的“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近年来,科学城聚力打造集成电路等千亿级主导产业,加快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323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
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科学城GDP增速达6.4%,高于全国、重庆市平均增速,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实现持续稳定增长。这已是科学城GDP连续9个季度保持6%以上增速,展现出经济的韧性和活力。
“上半年,科学城促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及核心器件、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金凤实验室、嘉陵江实验室等重大科研平台建设,已形成了具有市场导向和产业牵引力的科技创新体系,以及多点支撑的发展格局。”在重庆前沿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李勇看来。
就集成电路产业来看,在前不久的7月下旬,包含华润封测扩能项目、东微电子半导体设备西南总部项目、芯耀辉半导体国产先进工艺IP研发中心项目等8个集成电路重点项目在科学城集中签约,总投资42.5亿元,为重庆市打造万亿级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集群发展注入新动能。
截至目前,科学城已集聚SK海力士、电科芯片、华润微电子等集成电路产业链上下游重点企业50余家。
作为中国功率半导体龙头企业,目前,华润微电子重庆园区占地600亩,现有1条8吋晶圆线、1条12吋晶圆线、2条封装测试线,以及一个通过CNAS认证、面积达4000平方米的实验室,已有56款车规级功率芯片实现量产,正式进入重庆某主机厂的供应链名单,形成了完整的半导体产业链。
华润微电子。资料图
华润微电子实验室。资料图
奥松半导体(重庆)有限公司总投资高达35亿元的奥松半导体8英寸MEMS特色芯片IDM产业基地一期项目,已正式进入设备安装调试阶段,即将正式通线试产、量产。投产后,该基地可实现各类MEMS半导体传感器产品从研发到量产的无缝衔接,提升高端传感器核心部件产能。
“科学城作为重庆市集成电路产业主要集聚地,正锚定车规级芯片、功率半导体等重点发力方向的‘两端’产业,加快补齐短板,全力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做大做强,跑出‘加速度’。”科学城相关负责人表示。
全国首款全流程自主化生产电热微镜芯片产线。图源西部(重庆)科学城
按照规划,预计到2027年底,科学城高新区将实现IC设计企业新增82家,年营业收入达100亿元;封测模组企业新增22家,年产值达200亿元,努力建设具有重庆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有力支撑重庆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
任务导向驱动 科学城“硅谷效应”雏形逐步形成
“GDP增速达6.4%、连续9个季度保持6%以上增速。这一成绩背后,是科学城围绕‘问题导向、任务驱动’的科技创新路径所构建的平台经济与实验室集群,逐步形成‘硅谷效应’的雏形。”在李勇看来,科学城取得如此亮眼成绩,科技创新爆发式增长的背后,离不开其在科研组织模式上的大胆创新。
科学谷数智科创园。资料图
“不同于传统的‘机构先行、任务后置’模式,科学城采取的是‘任务导向、平台支撑’的方式。即先有市场需求或科研任务,再组建团队、搭建平台,形成‘课题负责人制+平台经济’的运作机制。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科研效率,也增强了成果转化能力。”李勇说。
就如李勇所说,科学城不同寻常的“打法”,让更多项目得以落地、科研成果得到有效转化。
如4月挂牌投用的嘉陵江实验室,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就与多家行业龙头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包括打造智慧物流和交通研究中心、微纳器件及微系统研究中心、智能装备联合创新中心等;与赛力斯、宇树科技等多家企业在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开展了产学研方面深度合作。
嘉陵江实验室。雷键 摄
科学城也随之新增市级以上研发平台26家,包括1家国家级研发平台,这些平台将汇聚大量创新资源,推动技术突破和成果转化。
数据显示,上半年,科学城在工业产业转型升级,智能网联汽车及核心器件拉动下,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7%,高于重庆市1.1个百分点。作为重庆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科学城找到了新质生产力的破局之路。
当然,科技创新体系的打造也离不开“平台”、“人才”、“资本”等因素的高度集聚与互动。
“在我看来,目前,科学城正在打造‘平台+人才+资本+产业’的创新生态圈,已基本形成‘创意—孵化—投资—落地’的良性循环。”李勇说。如鼓励知识产权保护与交易、推动校地融合等,科学城推出了系列柔性政策和宽松环境,也是吸引高端人才“扎根”的一大优势。
航拍西部(重庆)科学城。曾诚 摄
2027年:形成“三大千亿级、五个百亿级”产业链条
城镇新增就业近1.7万人、增长2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9%;生态环境达到“十四五”以来同期最优值;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5.1%……科学城的半年成绩单展现出了经济的韧性和活力,为科学城“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奠定坚实基础的同时,也在为“十五五”的良好开局打牢根基。
“作为建设现代化新重庆的重要引擎,下半年,科学城将通过加快打造重点产业集群、聚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持续强化科技创新赋能、激发有效需求新动能等方面发力,以相对较快的经济增速,为实现‘十四五’圆满收官奠定坚实基础。”西部(重庆)科学城相关负责人说道。
科学城将持续聚焦10条核心产业链,施行产业链“链长制”,抓招商、抓产业、抓经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进重点产业做大做强,构建起纵向垂直整合、横向耦合协同的生态圈。
预计到2027年,科学城将形成“三大千亿级、五个百亿级”产业链条,构建以现代制造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科技创新为引领、未来产业为牵引的产业集群体系。
“科学城‘任务驱动、平台支撑、产业集聚、生态营造’的发展模式,不仅为重庆科技创新注入了新动能,也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在李勇看来,科学城的创新与活力已使其成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引领引擎,发展势头稳定向好。
李勇也建议,科学城在保持好智能网联汽车等优势赛道的同时,也应加大对靶向医药研发、服务外包等领域的投入,形成多元化、可持续的产业布局。同时,继续优化“软环境”,打造更具吸引力的创新生态,真正实现“筑巢引凤、聚才兴业”的目标。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