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开栏语
澄澈的爱,只为祖国
愿以寸心寄华夏,且将岁月赠山河。我们乘着时代的风云,以微毫诠释盛大。那是个人之理想,一如有人仰望浩瀚天空,只为捕捉宇宙的声音;有人一生都在勇攀高峰,只为闪耀科技创新之光;也有人跋涉在山野深处,默默守护着人与自然的平衡;还有人终其一生,只为让所有人的饭碗能端得牢一点,再牢一点……这些日复一日的坚持,积累成果,这些梦想花开的声音,激荡人心,是对祖国最好的祝福。
75载风雨兼程,是大国大时代的波澜壮阔,更是千帆竞发的昂扬力量。在万事万物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中,每个人的砥砺前行,梦想交错下终构成时代经纬、美好未来。身处其中的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初心,为未来贡献不可或缺的价值。这一份澄澈的爱,只为祖国。
即日起,封面新闻推出《我和我的祖国》特别报道,聚焦科技、经济、文化、教育、产业等各领域作出贡献的人物,以此记录他们的闪耀瞬间。
封面新闻记者 边雪
从1991年起参加工作,“华龙一号”是刘昌文30余年间的“主旋律”。
1996年的秋天,在距离成都百余公里的山间,刘昌文与二十几名科研人员,在一栋两层办公楼里,激烈地争论。没人会想到,彼时关于“自主知识产权百万千瓦级核电”的研发主题的探讨,会成为今日中国实现双碳目标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刘昌文更没有想到的是,华龙一号在投入商用的3年后,就成为全球在建在运数量全球第一的三代核电技术。今年8月,封面新闻记者从中核集团获悉,华龙一号国内外在建在运机组总数达到33台,已成为全球在建在运机组总数最多的三代核电技术,标志着中国核电技术与综合竞争力跻身世界第一方阵。
“华龙一号从图纸走到现实,并走向世界,是一波三折的。”“华龙一号”副总设计师、核反应堆及一回路系统总设计师刘昌文,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专访时直言:“研发团队的很多人都为它掉过泪,我也是。”
自主研发 “华龙一号”跳动“中国芯”
“华龙一号”副总设计师刘昌文(封面新闻记者 边雪 拍摄)
中国核电的国产化之路,始于20世纪80年代,与之同频共振的,是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成长蜕变。
国产化率是指核电设备在国内生产部分所占的比例,在制造业领域,国产化率越高,意味着一个国家在生产制造技术、产业、市场等方面的竞争力越强。
“最初,我国引进法国先进压水堆核电技术(M310堆型),在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建设了中国首座大型商用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其间,法国公司全面主导包括核电站设计、设备制造及建造在内的电站建设全过程,中方参与并学习核电站建造技术,逐步了解建设的相关标准、法规。”刘昌文告诉封面新闻记者。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自行设计、建造和运行管理的第一座3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秦山核电站投入运营。1996年秋天的那次讨论发生时,秦山核电站的二期主体工程正在建设,工程设计装机容量为两台65万千瓦压水堆核电机组。
刘昌文也参与了那次讨论:“虽然秦山二期还在建设,但那时大家已经在讨论,什么时候中国能有自己的百万千瓦核电机组。”
核电站中,核燃料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核燃料在反应堆内发生反应放出核能,产生蒸汽驱动汽轮机,带动与汽轮机同轴的发电机发电,实现核能到热能再到电能的热量转换。
在庞大的核反应堆中,铀燃料被安放在这根约4米长的金属管里,为了方便储存和运输,研究人员将浓度3%—5%左右的铀加工成燃料芯块,装进金属管中制成燃料棒,264根燃料棒束在一起成为一组燃料组件,再由一定数量的组件进一步组合成反应堆的堆芯。
堆芯,也被称作反应堆的心脏。“在国外的‘121堆芯’‘157堆芯’等技术的基础上,我们创新性地提出了‘177堆芯’的概念。”刘昌文告诉封面新闻记者,这一设计不仅可使核电机组的发电功率得到5%至10%的提升,同时也通过降低了堆芯内的功率密度,提高了核电站的安全性。“更重要的是这样一颗强健的‘心脏’,是完全由中国人自己设计,是一颗独一无二的‘中国芯’。”
从“157”到“177”,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在充分考虑热量传递、燃料富集度等组件之间相互制约的因素后,还要提升堆芯性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据刘昌文回忆,为在参数的平衡间找到最优的布置方式,科研人员自我加压,艰难攻关,在堆芯装载方案没有颠覆性调整的情况下,成功地将组件最大燃耗降低到了限值以内,在安全性、经济性和对下游专业的影响之间取得了较好的平衡。
华龙一号的三个关键词
刘昌文自己总结了华龙一号的三个关键词,除了自主研发的“177堆芯”,还有“能动+非能动”。
采用了“能动+非能动”的安全系统设计,是“华龙一号”的另一个重要特点。“能动”,即靠电来驱动安全系统来保障核电站正常运行,如出现断电等极端情况,“非能动”就显得尤为重要。“‘非能动’依靠重力、温差和压缩空气等自然力来驱动安全系统,可以保证核电站在断电情况下,依旧安全可控,也就是通过蒸发、冷凝、对流、自然循环等自然过程来带走热量。”刘昌文向记者解释道。
此前,国际上的核电型号中,有的强调“能动”,给安全系统做“加法”,有的型号则强调“非能动”。“华龙一号”独创性地采用能动加非能动安全设计理念,既保留了能动系统成熟、高效的特点,又充分利用非能动系统基于自然循环、重力以及无需电源的固有特性,提高了安全措施的先进性与可靠性。“能动+非能动”的安全设计,在保证堆芯冷却、保证压力容器完整性和安全。
“除了‘177堆芯’和‘能动+非能动’,‘华龙一号’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它是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型号,共获得七百余件专利和一百余项软件著作权,覆盖了设计技术、专用设计软件、燃料技术、运行维护技术等众多领域。中国核电人可以挺直腰杆,送‘华龙一号’出海。”刘昌文说。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据刘昌文介绍,在华龙一号研发设计过程中,从基础性应用技术研究、反应堆、先进核燃料、安全系统设计到装备研制,组织开展一系列重大自主攻关,在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同时,还突破了多项技术瓶颈,形成700余项专利技术,开发出120多项应用技术软件,建立起了完整的自主技术体系和知识产权体系。
此外,华龙一号创新的核岛设计,全面提升抗震能力,采用单堆布置设计,有利于减少机组间相互影响,提高核电选址灵活性。而反应堆厂房,则采用双层安全壳设计,在为包容放射性物质提供了额外屏障的同时,强化了反应堆对于外部灾害的抵御能力。“核岛关键厂房外墙采用抗大飞机撞击设计,在假想的大飞机撞击事故发生时,可以确保反应堆的安全性,还可以有效抵御8级地震。”刘昌文说。
批量化建设 华龙一号前景广阔
自2015年5月全球首台机组落地福建福清以来,华龙一号机组建设已呈遍地开花之势。在国内,华龙一号已然是当前我国核电项目建设的主打堆型。除福清核电5、6号机组建成投产外,华龙一号还分别落户在广西防城港、福建漳州、海南昌江等地。
“华龙一号的成功投运,也验证了我们设计的成功。”刘昌文告诉封面新闻记者,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各种要求的进一步提升,团队也在根据项目运行经验的反馈,进行华龙一号的优化升级,其中数字化建造是一项重点。“我们正结合当今大数据、数字化、智能化等数字技术的发展,对华龙一号进行技术升级,让很多的设备能够实现在线的数据自我收集、自我诊断,及时提醒,进行一些预防性的维修,进一步提升华龙一号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当前,在世界核电市场上,华龙一号与美国、法国和俄罗斯的核电技术同台竞争,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市场竞争力,已成为最具竞争力的三代核电机型之一。
“在目前已有的华龙一号核电开发项目当中,包括阿根廷、沙特等各个国家,都得到了这些国家的官方认可。”刘昌文告诉封面新闻记者,核电作为清洁能源的一部分,已经成为我国核电建设的生力军和主力机型。“下一步,我们思考可以和其他的清洁能源,比如说风电、氢电、光电等方面进行一些耦合设计,能够互相调节,进一步提升清洁能源在整个国家能源体系当中的贡献比。”
这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在这场低碳科技革命中,中国能源含“绿”量不断提升。
发展核电机组,意义重大。“促进绿色低碳转型是大势所趋,具体对于核电来讲,华龙一号在建的很多机组,也进行了适应性的优化升级。”刘昌文向封面新闻记者透露,华龙一号的后续机组,也正在研发过程当中。“相信新的技术很快可以和大家见面,在智能化、新材料、新技术、新理论等方面实现突破,不断提升安全性与经济性,将为实现‘双碳’目标、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评论 19
筠连蒿坝镇蒿坝村张应飞 2024-09-27 发表于四川
会成为今日中国实现双碳目标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方放 2024-09-27 发表于四川
赞
方放 2024-09-27 发表于四川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