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边雪
春潮涌动,万象更新。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能源安全”“绿色转型”等关键词频频引发热议。
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的核工业,如何在“双碳”目标下实现高质量发展?如何进行科技创新?又如何让核技术从“高冷实验室”走进千家万户?
“政协委员的身份,让我深感责任重大。”近日,封面新闻记者专访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科技委常委辛锋。他表示,过去一年,自己深刻感受到国家在科技创新领域的顶层设计日益完善,重大成果不断涌现。
“核工业的未来,属于敢于创新、开放合作的奋斗者。”辛锋直言。恰似中国核工业砥砺前行的注脚——从“两弹一艇”的国之重器,到“华龙一号”闪耀世界,再到四代核电技术领跑赛道,这条自主创新之路,正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从“华龙”到“玲龙”:三代筑基,四代领跑
封面新闻:近年来,我国核电技术发展迅速,“华龙一号”和“玲龙一号”等成果备受关注。您能否介绍一下它们的最新进展和意义?
辛锋:“华龙一号”作为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的标杆,国内在运在建机组已突破30台,成为全球三代核电建设中规模最大的机型。漳州核电1号机组投入商运,再次验证了其经济性与安全性。而模块化小型堆“玲龙一号”进入设备安装高峰期,为海岛、矿区等特殊场景提供了灵活的能源解决方案。
我国已成为全球最活跃的核电市场,在运在建机组数量稳居世界首位。四代核电技术因高效性和安全性被寄予厚望,中核集团在快堆和高温气冷堆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快堆能够将铀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到60%以上,高温气冷堆则凭借“固有安全性”杜绝堆芯熔毁风险。我们呼吁国家加大对四代技术的支持力度,这不仅是能源革命的突破口,更是核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牵引。
封面新闻:在核工业发展中,中核集团作为重要力量,您认为它在推动核工业高质量发展方面有哪些关键举措?
辛锋:中核集团一直高度重视科研院所改革,将其视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在管理体制改革上,我们积极探索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推动科研院所去行政化,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自主权。例如,在重点科研项目中实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让真正懂科研、有能力的人主导项目推进,这极大地提高了科研效率和创新活力。
在科研资源整合方面,我们通过优化内部布局,加强各科研院所之间的协同合作,避免了资源的分散和重复建设。以核燃料研发为例,整合优势力量组建联合研发团队,在CF3燃料组件、ATF耐事故特征化燃料组件等研发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标志着我们全面掌握了高性能核燃料研制技术,形成了完整的自主燃料体系和产品供应能力。
数字化转型:核工业的必由之路
封面新闻:数字化转型是当前各行业的发展趋势,中核集团在这一方面有哪些实践和成果?
辛锋:数字化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中核集团将数字化作为构建世界一流企业的重要支柱,推出了“产业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方案”,并在多个场景实现突破。近期,随着多家成员单位接入国产AI大模型DeepSeek(深度求索),我们的智能化进程迈入新阶段,形成了“自主平台+行业场景”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
在基础科研领域,DeepSeek成为了科研人员的“智能助手”。以核反应堆设计为例,利用DeepSeek快速解析海量的国际文献与实验数据,自动生成技术路线对比报告,将方案论证周期缩短40%。在核燃料循环领域,通过模拟铀浓缩工艺参数优化,助力关键环节能耗降低12%。
中核集团与头部科技企业合作开发的“华知”AI大模型已经迭代到5.0版本,实现了核电设计、建造、运维的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三门核电“灯塔工厂”入选国资委标杆案例,成为全球首个获此认证的核电企业。在铀矿领域,依托物联网与远程操控技术,实现了“一键产铀、一屏掌控”,地浸采铀现场已实现无人化作业。
核技术应用:改变生活,潜力巨大
封面新闻:核技术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广泛应用?我国在这方面的发展潜力如何?
辛锋:核技术的应用已极为广泛,正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常见的机场防爆安检运用的是核探测技术,它能检测出旅客是否携带潜在爆炸物,保障乘客和机场安全。此外,核技术在医学和工业领域也有着重要应用,如医疗CT、质子与重离子治疗、核辐照灭菌、无损检测等,与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紧密相连。
《中国民用核技术产业发展主旨报告》显示,中国民用核技术应用领域不断拓展,涵盖公共安全、公众健康、环境保护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年产值已超过3000亿元。然而,相比发达国家,我国核技术应用产业的产值在国民经济中占比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发展潜力巨大。
评论 22
fm2133344 2025-03-11 发表于四川
代表
成都范范范 2025-03-11 发表于四川
核电技术进步这么快,自豪!
软弱的读书人 2025-03-11 发表于四川
辛锋委员说得对,奋斗者最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