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杰
“小红书,我来了。”11月11日,莫言穿着“鲁迅同款”毛背心,出现在小红书第一条视频里。短短一天,粉丝突破50万。当莫言成为“网红”,余华变身“段子手”,我们身处的文学生态,正悄然改变。
![]()
莫言小红书账号截图
越来越多人开始在社交平台上记录生活、发表感悟。作为月活超3.5亿的社区,小红书每天与生活相关的记录文字超过1亿字。2024年,平台发起“身边写作大赛”,鼓励普通人书写日常。上万名作者写下1200万字,结集出版的《我不擅长的生活》引发广泛共鸣,印证了“生活文学”的真实生命力。
2025年,小红书第二届“身边写作大赛:增设“世界的一日”全球征稿单元,邀请世界各地写作者书写自己9月19日这平凡普通一天的生活。来自44个国家与地区、232座城市的稿件,用无数普通人的一天拼出“世界的一日”,既致敬1936年茅盾发起的“中国的一日”,也建立起跨越地域的情感联结。这场赛事来自44个国家与地区、232座城市的作者参与投稿。
![]()
小红书文学节现场
![]()
小红书文学节现场
11月14日至16日,小红书文学节在上海虹口鲁迅公园举行。围绕“生活即文学”的主题,活动设置生活文学展、特色文学活动与身边图书市集三大板块,吸引超万名观众到场,线上曝光量突破五千万,成为连接大众与文学的跨界新载体。
![]()
小红书文学节现场
秋日艳阳下,以文豪命名的鲁迅公园里,人们以文学之名,相聚一起分享交流。这或许是对鲁迅先生一个非常美好的致敬。
现场,巨型“世界时钟”装置展示着来自全球的“一日”作品。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刘擎在对谈中指出,一个普通日子的个人叙述若要被传播、被记住,就必须置于一个脉络中,与他人的叙述发生关联。“也就是说,它必须在一个谱系里。”
“身边图书市集”汇聚近30家出版机构与独立创作者。书籍整齐排列,文创琳琅满目,创作者与读者面对面交流。《我恋禾谷》《我是职校生》《跑外卖:一个女骑手的世界》等素人作者现场签书。傍晚的草坪上,70岁的“我恋禾谷”(本名:王玉珍)借台灯光线为读者认真签名,画面温暖动人。
![]()
小红书文学节现场
普通人写作,是生命里的一件大事。颁奖礼上,获奖者中有年轻的母亲、桂北山区的农妇、车间工人,还有一位加拿大老先生——他听中国朋友提起这个比赛,便投来多年前写的诗。他们未必想成为作家,但写下故事的那一刻,已成为生命中重要的事件。
来自英国的Ben Silver骑行至中国领奖,并在开幕剧中朗读自己的作品。他的文章记录了下决心踏上骑行之旅前的心情:“我想诚实说出颠覆人生去追梦的感受。在社交媒体上,我们常只分享高光时刻,却不展现挣扎与坎坷。”
在文学节现场,你可能会遇见70岁的“肖大妹”,她磨了几十年豆腐,如今坐在缝纫机前写小传、画人生;也可能遇见用法语写作的年轻作者魏玉波,他分享在火车上行经中国、在鄱阳湖边等候鸟南飞的故事。
“大家的手稿”展将海子、木心、莫言的手稿与普通人的写作并列。“大家”一词,在此既是文学名家,也是每一个普通写作者。
![]()
小红书文学节现场
来到小红书文学节的评论家李敬泽作出如此评价:“这可能是世界上最特殊的文学节。它不只属于作家,更属于所有作者与读者。”他指出,写作让人从“泡在生活里”转变为“看自己的生活”,从中看出脉络、意义与层峦。“我们不仅在看自己,也在互相阅读、互相照亮。”
曾几何时,文学总带着清苦与孤高,藏在书店深处,需正襟危坐地“拜读”。而今天,文学脱下长衫,变得家常,更接地气,融入平凡的生活。它活跃在小红书每日上亿字的生活记录中,出现在莫言的社交账号里,在高铁、教室、厨房甚至卫生间中,无处不在。
![]()
“身边写作大赛”参赛者作品
给普通人提供平台的新媒体,已然成为数字时代的篝火。写作亭中伏案书写、将作品贴在展板上的普通人,复现了古老的连接仪式。文学不再是一个束之高阁的名词,而是一个动词,一场正在发生的集体讲述与倾听。
面对AI,有人担忧未来是否还需人类亲手书写。但无论技术如何演进,人类分享自我故事的本能不会改变。AI可模仿风格、生成流畅的文本,却无法替代从英国骑行至中国的Ben所经历的风尘,也无法复制桂北农妇掌心的茧与泪。毕竟,文学最珍贵的,正是这份无法被算法计算的生活质感与生命体验。
(除特别备注外均由张杰摄影)
评论 4
铜雀春深 2025-11-18 发表于四川
好
筠连蒿坝镇蒿坝村张应飞 2025-11-17 发表于四川
我们身处的文学生态,正悄然改变。
笑熬浆糊丶 2025-11-17 发表于四川
现在文学真接地气了,小红书让普通人也能发声,不过现场文创价格有点虚高,不如直接买书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