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陈乐溢:读诗是最好的治愈

封面新闻 2020-10-26 14:44 50296

文/陈乐溢

“诗书可以治愈人心。”这话是真理。

在那些临近毕业、工作迟迟没着落的夜晚里,内心的焦虑、忧愁、恐惧、郁闷,在一个人的黑夜里不停发酵,自我怀疑和否定,像是牢不可破的网,紧紧地捆住我,无力、无奈,却又想要挣脱。

这时,我读到了曹操的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首中学时期就已反复背诵的诗歌,给了我莫大的震撼。我仿佛也站在碣石山上,与曹操共赏沧海美景,在滔滔波浪中想象着日月运行、星河流转。

也许他天生是政治家,只是偶尔做诗人,但并不妨碍在失眠的夜里,我将他的诗一读再读。那登山观海的气魄激荡着我的内心,我悟到了何为“格局”。不做井底之蛙,不做蜗角之争,不偏执、不自缚,在曹操的诗里,我读到了他的境界之宽阔,也认识到自己心胸的逼仄。

在未来充满无限可能与选择的时光里,我竟将自己活成了一只关在牢笼中待生活烹宰的禽物,一个几平方米的小房子,一个人作茧自缚,目光呆滞,看不到一星点儿未来的希望,有时甚至想知道溺水的滋味,想知道安眠药的滋味。

何其有幸,在古典诗歌中,我得到了治愈。因为苦难的对比,消解了太多消极的情绪,“建永世之业,留金石之功”而不能的困境,“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失望与悲痛,“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的无奈与悲愤,古人的苦难已是我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他们尚能“酌酒以自宽”,我又何苦为这短暂的灰暗郁闷?

乌云终归是会消散的,就像历史的波涛不同样洗尽了那么多的忧愁悲苦么?在时间的沧海里,一切都不值一提。若能早知道自己的渺小,若能真诚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就能接受那许许多多的自然而然,烦恼也就消失了许多。

人人都称颂陶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一”,无人不向往他笔下的桃源仙境,因他质性自然,因他时时刻刻都能保持自己的本心。“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在他的诗歌中,我明白了要对自己忠诚。饿的时候吃饭,痛苦的时候大哭,想爱的时候不撒谎,坚持最诚实的生活方式;选择一份心之所好,能力可及的工作,告诉自己来日方长,未来可期。在忠诚自己的生活里积累“小确幸”,才是真正的师法陶翁。

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无以言”不是不能交流,而是不能表达。内心幽微的情感会因无法寻到恰当的词语媒介而窒息,无法表达也就无法治愈。

古人的诗词中有着各式各样的情绪样本,也有各式各样的人生范本,总有一首诗,会让你在千百年的时间差距中产生共鸣,瞬间顿悟:原来眼前的困境不过如此。从而释怀,认清现状,认识真实的自己。

【“浣花溪”文学栏目征稿启事】

欢迎投来散文(含游记)、小小说等纯文学作品,诗歌因系编辑部自行组稿,不在征稿范围内。字数原则上不超过1500字,标题注明“散文”或“游记”或“小小说”。作品须为原创首发、独家向“浣花溪”专栏投稿,禁止抄袭、一稿多投,更禁止将已公开发表的作品投过来。作者可以将自我简介、照片附加在稿件中。邮件中不要用附件,直接将文字发过来即可。部分作品会被华西都市报《宽窄巷》副刊选用。作者信息包括银行卡户名、开户行及网点准确信息(不能错一个字、多一个字、少一个字)、卡号、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投稿信箱:huaxifukan@qq.com。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