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套枣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9月7日,二十四节气之一的白露,凉爽的秋风,释放着“一夜凉一夜”的自然之美。当平武木枣树上的果实经历着从青白再到黄红的微妙蜕变时,延续了600多年的非遗技艺——平武套枣,也随着节气的流转,化为形如莲花、色若琥珀的艺术品。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5个节气,秋季第3个节气。此时,太阳达黄经165度,冷空气转守为攻,昼夜温差逐渐拉大。古人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白露时节,正是中国各地大忙时节,有“白露打枣,秋分卸梨”等生活谚语。
陈力菊雕刻套枣
连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平武套枣”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陈力菊格外繁忙。她与一群套枣爱好者、传承人携手,从选枣、摘枣到精细雕刻,全程参与并悉心指导。凭借32刀的精准雕刻技艺,她用巧手延续着这项古老技艺的传承与传播。
陈力菊摘木枣
“平武套枣是我们平武县的特产之一,有600多年历史。同陈年梅线、贡玺茶、桂花酒等一样,都曾是龙州土司为皇帝生产的贡品。”陈力菊介绍,每年处暑之后、白露之前,她都会采摘平武山区特有的长形上好木枣,将其作为制作套枣的原料。“木枣个头不大,甜度也不及红枣,但它的果肉密度高,纤维坚韧,就像为雕刻而生的。换了别的枣子,32刀下去早就散架了。”
陈力菊摘枣
她进一步解释:“白露之前的木枣果是青白色,果皮紧实、果肉韧性十足,正是雕刻的理想状态。如果等到白露过后再摘,气温下降,枣果会加速变黄变红、变软,果肉失去弹性,稍一碰触便会碎裂,就像过了火候的面团,再也捏不出想要的形状。”这种采摘时机的把握,源自对自然法则的深刻理解。
浸泡
陈力菊介绍,平武套枣以美貌和美味俘获人心,有“紫莲并蒂叠玉盘,皇帝安然座中间。卫士如莲内外套,宫廷美食代代传”的说法。其制作工艺十分讲究,要经过采枣、选枣、雕刻、剃骨、分花瓣、浸泡、清洗、煮制、蜜制、风干等十余步工序,仅雕刻环节就需要32刀——首先以专用雕刀将木枣划分三等份进行雕刻,然后找准点位果肉分离,使花瓣上下三方,瓣瓣相套,形成花篮状。
煮制
而最为关键的“分瓣”工序中,枣果需被均匀分成三等分,枣头3瓣、枣尾3瓣,每瓣的厚度、弧度必须完全一致,才能实现“环环相扣”的套叠效果。“这样拉开来是一朵完整的莲花,合上又变回一颗枣的形状,中间的枣核则宛如莲心,这就是‘天中有地,地中有天’的哲学,老祖宗把天地融合的智慧刻进了枣子里。”陈力菊说。
套枣成品
雕刻完成后,还需要用草木灰水将雕好的套枣浸泡一夜(10-12小时)去涩、增加硬度,再用开水进行煮制、除去套枣中多余的草木灰成分。之后用平武深山的野生蜂蜜蜜制8-12小时。“蜂蜜必须是野生的,它的黏稠度能让枣肉保持形状,味道也更醇厚。”陈力菊告诉封面新闻记者,成品套枣呈琥珀色,具有雕刻精细、线条流畅、玲珑剔透、镂空活套的工艺特征。其感官明快诱人、入口甜而不腻、既有枣的清香又有蜜的甘甜,香甜可口,色、形、香、味皆佳。
套枣成品
2006年,平武套枣入选绵阳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3年入选四川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坚守传统工艺的同时,陈力菊也在探索创新。“雕刻的形状不能变,这是老祖宗的智慧,但口味可以跟上时代。”她尝试将平武另一项非遗“陈年梅线”融入蜜制工序,让套枣有了酸甜的层次;“我们还推出了麻辣味套枣,意外地收获了年轻消费者的喜爱。麻辣味能突出枣肉的清甜,是种很奇妙的碰撞。”
这些创新让套枣从“贡品”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在平武的土司宴上,套枣是压轴的主角美食;在陈力菊工作室文创品牌的货架上,包装精美的套枣成为游客常常购买的伴手礼。采访中,陈力菊算了一笔账,称小小的套枣已带动当地近百户家庭就业、增收,“大家听说过木雕、石雕,但我们把食品雕刻成艺术品,既是一个很好的经济价值,也能发挥其文化价值,这就是非遗的生命力。”
在陈力菊看来,套枣的价值远不止于美味。那颗被“花瓣”环绕的枣核,被赋予了新时代含义——象征着各民族永结同心。“你看这六片花瓣,环环相扣,离不开中间的枣核。就像我们56个民族,紧紧团结在一个核心周围,它的文化价值非常丰厚。”
如今,随着“熊猫走天下”“绵品出川”等活动的开展,平武套枣已走出大山,成为绵阳乃至四川的文化名片。“在深圳的文博会上,有外国人拿着套枣舍不得吃,说这是‘不可思议的魔法’。”陈力菊的语气里满是骄傲。未来,她将继续手握刻刀,在社区、学校等地传承、传播,随节气更迭,续写套枣的故事。
海报设计 王思琪
(本文图据受访者)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