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龙泉驿区,10台经过改造的“智能网联”公交车已经在L026公交线路上正式运行。在这些公交车上,配备了各种类型的传感器和感知设备,遇到突发情况还能触发预警系统。智慧公交车,未来将行驶在成都更多大街小巷。
布局车路协同,推进智慧出行产业发展
近日,据天虎科技探访,位于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的中德智能网联汽车四川试验基地,是工信部在全国批准建设的第8个测试场项目,具有建设规模大、运用场景全面、设施设备先进、测试标准前沿等特点。该基地项目总面积1566亩,共建设有9大功能区、266个测试场景,测试道路全长18.8公里,集聚了桥梁、隧道、高速环道、城市道路等驾驶真实场景,是国内唯一具有国别合作背景的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基地项目。实现了“三个全域”“两个互通”,建设了“一个平台”。
当前,中德智能网联汽车四川试验基地已与众多企业展开了生态合作,其中不乏中国信通院、腾讯、西门子、车路通科技等行业头部企业,并在相关领域展开了深度合作。
以腾讯为例,作为先导区主要的技术支撑单位,腾讯依托5G+C-V2X城市一张网,打造了智能网联MaaS一体化出行APP,规划落地了车路协同智能导航、千里眼、出行约车等核心功能。2023年3月,依托腾讯丰富的大数据生态,通过应用数字孪生、“5G车路协同边缘计算平台”和V2X数据服务引擎等技术打造的四川(成都)车联网先导区一期项目建设工作已顺利完成。
在中德智能网联汽车四川试验基地的运营中心内的数据大屏上,已经可以利用路侧的传感器、摄像头等车路协同设备,查看试行区域范围内的车辆行驶轨迹、红绿灯状态以及路口等待时间等相关信息,并且在搭载了车载设备的相关车辆上,也能够进行实时定位,了解每辆汽车的行驶轨迹、行进速度等信息,实现了“全真路口”监管、“全域感知”以及交通态势研判。
智慧公交、打车、高速…打造可感知的智慧出行技术
据悉,成都龙泉驿区在山区地形以外的许多地区,覆盖了城市道路区域车辆C—V2X,并为自动驾驶汽车开放了全域300公里道路及中德智能网联汽车四川试验基地等支撑自动驾驶道路测试的环境。
对于大众而言,这样的车路协同技术将被应用于智慧公交出行、智慧打车以及智慧高速等相关领域。
在智能网联公交方面,龙泉驿区共有10辆L026公交已经被改造为智慧公交。在司机端,结合车内外的相关传感器和硬件,司机能够及时获取道路相关信息,并且根据后台对于交通数据的持续收集和计算,还能够与路口的红绿灯相配合,为司机推荐“绿波通行”时速,减少等待红绿灯的时间,提升出行体验。在乘客端,乘客能够根据车内搭载的数块大屏了解当前车辆行驶状态、拥挤程度以及前方预计到站时间,实现车、网、路的实时互动。
在智慧出行方面,通过车载的后视镜终端,则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实现传统车辆的联网升级。对于司机而言,借助路侧的摄像头、雷达、雷摄一体机等感知设备,甚至可以精准识别车辆周边行人、非机动车等弱势交通参与者,消除驾驶者的视觉盲区,减少“鬼探头”式的事故发生几率。例如,开车的过程中如果前方有大车挡住了信号灯,依靠车路协同,司机即可准确收到提示,进一步规避行车安全风险。
在智慧高速方面,在成都第二绕城智慧高速项目中,腾讯联合蜀道四川数字,基于5G泛V2X的数字孪生渲染以及与导航的结合,在C端实现了与物理世界逼真的数字交通世界映射,以主车视角或上帝视角引导公众出行,支持高速全天候出行。即使面对雾天、夜晚等能见度不佳的场景,实时数字孪生技术仍然能够做到“车道级导航”,为车主打开“上帝视角”,推送及时准确的交通引导服务。
数字孪生助力智慧交通产业转型
交通是智慧城市的底座,是数实共建的典型代表。智能网联汽车正在规模化落地。数字技术与交通、汽车产业的深度融合成为行业共识。四川作为交通大省正积极打造“数字交通”,在发展智慧高速方面需要解决哪些痛点?
对此,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刘院长认为,四川地区数据采集设备比较零散,无法实现全域覆盖,并以此进行通监管和感知。通常需要充分利用已有的采集设备,沉淀历史数据,通过建立数据集拓展智能设备的监控场景,并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算法实现数字孪生。
从这个角度来看,成都龙泉驿车联网先导区建设可以为后续区域智慧交通产业转型进行前期探索。
依托龙泉驿先导区构建的5G+C-V2X的“城市一张网”,打造智能网联MaaS一体化出行APP,规划车路协同的智能导航千里眼、出行约车等功能,让用户与智能网联自动驾驶车辆能够实现连接,让冰冷的道路与用户能够实现协同,让路测设施能够发挥作用,将有温度的数字服务带到老百姓身边。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车路协同技术的不断发展,网联汽车出行的未来也会发展到全环节、全链条服务,比如说网联停车、网联商店、网联加油、网联交费、网联车辆维修保养等,逐步扩展更广泛、更智慧的出行能力,不断拓展数字服务深度和广度。
封面新闻记者 温彦博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