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王秘档·两任蜀王笔下的锦城十景(九)岷山晴雪②
封面新闻记者 黄勇
岷山晴雪
作者:朱申鑿
突兀高山太白西,层峰耸拔与天齐。
琼林冷艳征鸿没,玉树寒光舞鹤迷。
千仞巍巍明月出,万重岌岌白云低。
千秋永镇邦基固,国政余闲一品题。
岷山晴雪
作者:朱让栩
晴日高明雪色新,接天雄镇迥嶙峋。
乾坤万里银关固,巴蜀千秋玉塞屯。
爽气入怀消酒病,寒光到面净诗尘。
朱楼几许云天阔,倚遍雕阑独岸巾。
晒太阳喝茶,是成都人冬天的标配生活。
气象数据表明,除下雨天外,成都一年中平均有244.6天是阴天,只有24.7天是晴天,剩下的近100天为昙天(介于阴天和晴天之间,即通常说的多云天气)。
四川盆地还很容易形成雾,主要集中在每年12月中下旬到次年1月上旬的隆冬时节,有时甚至夏天还有雾出现。
蜀犬吠日
讲的是成都冬天出太阳——少见多怪
作为四川人,估计很少有不知道“蜀犬吠日”这个成语的。这个成语经常被用作贬义词,让四川人颇为愤愤不平。
这个成语是谁发明出来的呢?这人名气很大,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柳宗元先生。
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有这么一句:“仆(我)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
意思是说,我听说啊,四川那个沓沓,一年到头多云多雾,那里的狗狗很少见到太阳。偶尔看到太阳露出脸来,狗狗们就会像见了陌生人一样对着太阳大叫起来。
后世总是不乏善于归纳总结之人,从柳宗元这句话中提炼出了成语“蜀犬吠日”,以此比喻少见多怪。
从未到过四川的柳宗元自己都承认,他只是听说有“蜀犬吠日”这个说法,但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他觉得这种说法言过其实了。
假如柳宗元活到现在,在冬天时来成都玩玩,他会改变这一印象的——成都冬天出太阳,真的是少见多怪。
晒太阳的老人。
四川盆地多雨多雾
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客观事实
一直以来,很多外地人对成都媒体的有个做法不理解:每到冬天,成都出太阳,各大媒体都要报道,俨然是一个重大的新闻事件,有这么稀奇吗?
当然有这么稀奇。
喝茶、晒太阳,这是成都人在冬天邂逅太阳后,最高级别的精神享受。
锦江边、公园里、小区里,到处都是晒太阳的人,连久病宅家的老人,都由家人陪着或推着轮椅出现在阳光中。
从气象资料看,四川盆地是我国太阳“露脸”时间最少的地方,甚至会有整月不见太阳的情况发生。
四川盆地多雨多雾,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客观事实。
大中5年(851)七月,晚唐诗人李商隐入川,到东川节度使柳仲郢的梓州幕府出任参军一职。
他身在异乡,想念远在长安的妻子,写了一首七言绝句《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非常有名气,如果您没听说过,建议您有时间多读一点书。
“巴山夜雨”,在这首诗中出现了两次,后世遂以此特指四川乃至西南地区的夜雨。
“巴山”是指大巴山脉,代指四川盆地。夜雨是指晚上8点后,到第二天早晨9点前下的雨。
春、秋季节,到成都的外地人会感觉成都的天气很奇怪:夜雨多。
白天还是晴朗无云的天气,一到晚上就下雨了,一点征兆都没有,就像小孩子的眼泪,说来就来。
而且,这雨下到早上就主动停了。晚上听到下雨声,还在担心明天早上没雨伞无法出门,真到出门时间,雨就没了。
别吃惊
成都一年中平均有100多天是雾天
成都一年中平均有100多天是雾天,有时雾和低云连在一起,一整天都不散。
生活在成都的人,应该有这样的体会:有些时候,雾气还没消散,咋个又开始起雾了?感觉一整天都生活在云里雾里的仙境中。
这么多的阴雨雾气天气,是在地形、风力、湿度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产生的。
四川盆地是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盆地,北方、西方的山脉较高大,南方山地和海拔高度相对较低,东南和西南的气流很容易把水汽带入盆地,这些水汽却很难从北方和西方带出去。
因为盆地地形所致,盆地里的风力微弱,近地面的大气稳定,水汽积聚后不易扩散。
更为重要的是,盆地空气湿度非常大。众所周知,“川”是指河流,四川境内河网密布、水资源丰富,长江横贯四川的东西方向,支流多而长,如岷江、沱江和嘉陵江等。而且,四川盆地天然湖泊有1000多个,还不算上大型水库等。
这样丰饶的水环境,使得近地面空气中水汽充沛,常年甚至冬天都处于高湿度状态,很多时候相对湿度达到或接近临界饱和状态。
所以,四川在夏、秋两季降水较多,冬季又多阴天,天空经常阴云密布,很难见到太阳。
加上雾气频发,人的视野较低,要想看到较远的地方,那真的就是一种奢望了。
既然是奢望,说明也不是绝对看不到远处的。那么,在成都城,究竟能不能看到远方的岷山山脉呢?(二)
评论 1
汉华 2018-05-23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