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味非遗口述史丨成都糖画传承人吴逢全①:勾勒舌尖上的“中国风”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3-03-07 13:18 58039

封面新闻记者 舒俊瑜 摄影 颜佳

【个人简介】

吴逢全,1968年3月出生,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人。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糖画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成都市锦江区民间糖画艺术协会理事。他从9岁便开始跟随父亲学习糖画,后师从有“糖画泰斗”之称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樊德然。


独当一面后,吴逢全开始在成都推广糖画。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他受邀前往法国、荷兰、德国、卢森堡、日本、新加坡等国家进行文化交流。2008年,“糖塑(成都糖画)”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第二年,吴逢全成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糖画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在其40余年的糖画生涯中,他获得过成都市首届民间艺术节特别奖、望江楼民族民间艺术节一等奖、四川糖画电视表演赛第二名、北京亚运会成都参销团先进服务奖等殊荣。

吴逢全平日里会去塔子山公园出摊,他那件亮红色的缎面唐装工作服,在一片青绿的早春景象中显得格外醒目。只见他坐在摊前,先是将熬好的硬糖在锅中融化,用一柄小铜勺舀出,再将糖液滴落在光洁如镜的大理石板上,肘移腕转间,不到1分钟,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便跃然案板之上。

“这种小货比较简单,也是丝丝货,都是用粗细、厚薄、走向不同的线条来勾勒,颇有中国画白描和民间剪纸的韵味。”

吴逢全在塔子山公园制作糖蝴蝶。颜佳/摄

见围观拍照的游客多了起来,吴逢全开始做一件体积更大、工艺更复杂的大货。他一会儿执勺,在大理石板上游糖如丝,一会儿又拿着起子“拭皮子”,将糖液刮拭成薄片,再用柄尖刻划、戳点出纹路,待半凝固时,在糖画上粘上一根细竹签,然后用起子一点点铲起。

“是大象!好漂亮!”几位围观者看明白后惊呼。

吴逢全制作的糖象。颜佳/摄

2023年2月下旬,封面新闻记者多次采访吴逢全,听他讲述艰苦的学艺成才之路,以及成都糖画的历史与发展。在他看来,糖画不仅是老少咸宜的甜食,更承载着传统艺术的风格,理应得到保护和传承。“糖画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绘画、书法、雕塑、戏曲的养分。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能接触、喜爱糖画,一起把这份甜蜜的事业传承下去。”

1

9岁学糖画

“3年才出师,学问和规矩全在摊子上”

多年以后,当吴逢全展示着一桌子的奖状证书时,他仍清晰地记得,父亲带他出摊、练习糖画的那些遥远的日子。

“我父亲年轻时,跟他的老表一起去学过糖画,那时候成都叫‘倒糖饼儿’。我小时候读书不行,父亲去摆摊就带上我,他想让我学一门手艺,让我以后起码有个营生。”吴逢全的父亲当时还在弥牟镇(注:隶属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的大队上拉车搬砖挣工分,所以只有逢年过节,父子俩才会去离家不远的唐家寺、川化摆摊。

那一年,吴逢全9岁,他不会想到,不久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将吹拂到成都,带他和父亲去到更远的地方。“改革开放后,政府给你办手续,你就可以出去摆摊了。我父亲就带我去新都、广汉、茶店子、曹家巷,去青羊宫参加灯会。”吴逢全还记得,上世纪80-90年代的文化公园灯会总是热闹非凡,附近的琴台路也流光溢彩。

吴逢全出摊制作糖画。图据受访者

对年轻人来说,可以自由支配摆摊的时间是一件美事,但学习糖画的过程并不轻松。“以前要3年才能出师,不是说你一去,师父就让你做。你要先学摆摊、打扫,买主来了要打招呼,结束了要收摊,回家还要磨竹签,这些都得一步一步来。”

在吴逢全看来,这些小事虽然繁琐,但糖画的学问和规矩全在小摊上。出摊的小推车包含头盘、中盘、尾盘。头盘是摊位右边的方盘,上面绘有各种图样,多为简单的小货,中心插着竹箭供顾客“转运气”。中盘是制作糖画的操作台,上面放置“太和”,即打磨光滑的大理石板。尾盘在左手边,图样多为大货,收费也高一些。摊前还有一根竹竿,顶部绑上麦草,用来插放糖画作品,行话叫“铜锤”,一般学徒都要扛着“铜锤”走街串巷。

无论做大货还是做小货,学徒都要先从做子子货开始。所谓子子货,就是一个个圆如纽扣的糖饼儿。这是糖画技艺的基本功,艺人必须眼准、手稳、快速,让糖液滴落呈正圆形,然后利落地抖动勺子,使糖液断丝利落。“一个糖饼儿倒好了,还要连排练习,做到每个的形状、大小、厚薄一致。”

吴逢全展示糖画基本功——倒子子货。颜佳/摄

子子货倒熟练了,父亲才让吴逢全倒桃子、喜鹊、公鸡等相对复杂的图样,而最复杂的是龙、凤、狮、虎、孔雀和立体的金鱼、花篮等。“难就难在,它们不光是丝丝货,还有板板货,要用块面造型,再雕刻细节;有填装货,先用糖丝勾勒,再用糖液填满;有按头子,用来做立体造型。”

吴逢全制作的糖龙。图据受访者

2

熬糖起争执

“父亲的严厉,是因为对我有期望”

除了倒糖饼儿,熬糖也让年轻的吴逢全头疼。熬糖的火候掌握不好,要么糖太软,不利于塑型,要么糖太焦,吃起来苦涩。“有时候糖熬老了还要加水,我们就说加点‘龙宫’。”

有一年夏天,父亲让吴逢全用桶装熬好的青糖,没想到挨了一顿训斥。“青糖是青皮甘蔗熬的,天气一热就发酵,翻砂冒泡把盖子顶翻了,流了一地。父亲上来就给我两巴掌,说‘你弄得是啥子’,我也委屈,就还嘴说‘怪我啥子,那是天气问题’。”

出摊用的糖须提前熬好,画的时候再融化。颜佳/摄

每想到此,吴逢全便深感父亲的严厉。怎么擦拭工具,怎么插“铜锤”,怎么搓竹签,父亲都会仔细过问。“我们常起争执,他说我这弄不好,那弄不好,那时候我还小,犟得很,一气之下就跑了。”

等到自己有了孩子,成了别人的师傅,他才渐渐体味到父亲的用心良苦。“他对我期望高,希望我能认真对待糖画。”

(除备注来源外,其他图片均翻拍自《四川糖画》)

相关阅读>>>

川味非遗口述史丨成都糖画传承人吴逢全②:拜师特级大师 眼界技艺提高

川味非遗口述史丨成都糖画传承人吴逢全③:三代传承 愿更多人守护“甜蜜”艺术

评论 3

  • 温江大学城山口百惠 2023-03-13 发表于四川

    太好看了

  • fm1906641 2023-03-08 发表于四川

  • 米豆 2023-03-07 发表于四川

    童年回忆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