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黄楼精神”,永远管用

封面新闻 2023-03-31 19:18 77443

文 / 李六如

徐州对于苏轼的人生是特殊和重要的,苏轼在徐州可以用“三盛”来概括,即年龄正值盛年、事业生涯正值鼎盛、文坛地位正值盛名。

徐州(古称“彭城”),在苏轼的贬谪生涯中,上承密州,下启黄州。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苏轼刚到任,七月就碰上黄河大堤决口,“彭门城下,水二丈八尺”。苏轼指挥民众筑堤护城,亲赴军营,动员禁军参加抗洪,和军民一起筑堤抢险。

洪水退去,徐州保住,百姓平安,苏轼因此获得朝廷的嘉奖。出道即巅峰的他,在徐州,唯一一次因工作得到皇帝发文嘉奖。“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只是不知神游黄州赤壁时,他可曾闪回自己的徐州的意气风发。

为防水患,苏轼一面整堤护岸,一面加固城墙,并在东门城上建楼纪念,取名黄楼。同年重阳节,邀请三十多位名士举行黄楼落成典礼,苏辙、秦观、陈师道等人都作赋吟诗表示庆贺,苏轼将这些佳作命名为《黄楼集》。

从此,一座楼,铭记了千秋佳话。黄楼也因此声名鹊起,名扬天下。林语堂用英文撰写的《苏东坡传》,更是将黄楼的文化影响推及海外,将苏轼在徐州任职的这段时间称为“黄楼时期”,是他政治生涯的高峰期,是他知八州政绩最辉煌的时期。黄楼应不只是徐州的文化地标,更是苏轼重要的人生坐标。

徐州黄楼 黄楼曾奠定了苏轼的文坛霸主地位

千年邂逅   “苏迷”结缘

从小喜读苏轼,没想到竟然有机会来到他曾任知州的地方。来徐工作多年,我辗转于各个岗位,继续研读苏轼,是名副其实的“苏迷”。 随着年岁虚长,渐生疑惑:为何苏轼任徐州知州短短两年,却能被徐州老百姓铭记千年之久?作为新徐州人,我深切感受到“黄楼精神”已经融入了我的血脉之中,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我逐渐认识到,真正让我们铭记的是苏轼那种为国为民敢于舍身的精神格局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士大夫精神”,志士于道。

春节后,一个意外来电,让我再度开启了对苏轼的奇妙探寻。今年2月5日中午11点多,接到了民盟四川省委副主委、四川人民艺术剧院国家一级演员董凡的电话。董凡副主委正在策划大型话剧《苏母》,她将出演苏母,需要收集苏轼相关的生平素材。恰巧封面新闻记者团队不久前来到徐州,采访拍摄有关苏轼在徐州的素材。在查阅资料的时候,记者团队被一篇《政声人去后 ,民意闲谈中》的文章深深吸引,该文言简意赅地总结了苏轼在徐州的功业,同时文采不俗。只知道作者李六如是徐州民盟盟员,于是通过董凡副主委联系到了我,随即电话里约定,下午2点在黄楼见,续写了与苏轼的缘分。

当天正值周末,又是元宵节,我正在徐州地下城遗址考察,如果按常规思维,本已经很忙,不如周一再说。却在冥冥之中,有种“恰似故人来”的感觉,开启一场“双向奔赴”。

挂断电话,我第一时间沟通了黄楼的相关负责部门,联系到中国矿业大学文博中心研究室主任胡其伟,徐州市检察院原高级检察官、苏轼研究专家陆明德,规划好路线。胡其伟老师负责在故黄河遗址讲述苏轼抗洪保城的功绩,陆明德老师负责在云龙湖风景区讲述“黄茅冈”“放鹤亭”“饮鹤泉”等遗址与苏轼的前世今生。

不到半个小时组织了一个“专家天团”,让封面新闻记者团队深为佩服,采访完毕,大家已有挚交之感。

徐州黄楼夜景 摄影 纪陈杰

走近黄楼  感受“遗爱”

我在研究黄楼的过程中,深深地被苏轼的大爱情怀感动了。

苏轼在《徐州送交代仲达少卿》中写道:“此身无用且东来,赖有江山慰不才。旧尹未嫌衰废久,清樽犹许再三开。满城遗爱知谁继,极目扁舟挽不回。归去青云还记否,交游胜绝古城隈。”

此诗中,“满城遗爱知谁继”中的“遗爱”一词很值得体会,堪称此诗的诗眼,也是贯穿苏轼一生知八州的坚定信念。

“遗爱”,是古代赞美官员勤政为民、遗留仁爱于后世的一个高尚的赞美词,这个词在先秦时期的《国语》《左传》等历史文献中就已出现。苏轼在其诗文中也多次用到“遗爱”一词,如在他36岁赴杭州任通判的途中,就赞美寿州李定少卿“此地他年颂遗爱,观鱼并记老庄周。”他在徐州有一篇文章《眉州远景楼记》,也是用“遗爱”一词祝愿他的家乡守官。更为可贵的是他在黄州、在晚年政治失意的时候,还念念不忘用“遗爱”去勉励那些勤政爱民的官员,如他在黄州就专门写了一篇《遗爱亭记》,赞颂黄州守官。

可以说,“遗爱”一词,是苏轼为政精神理念的一个投影,也是我们理解苏轼在徐州置身家性命于不顾,抗洪为民等政治作为的一把钥匙。

苏轼给徐州人民“遗爱”众多,其中之一就是带领徐州军民抗洪,使徐州古城和人民免遭一次洪水的灭顶之灾,而且抗洪之后还留下了一座仁爱永恒的黄楼。

重修的黄楼位于徐州故黄河公园内,坐落于故黄河南岸大堤上。最初的黄楼为苏轼所建,是徐州五大名楼之一。黄楼不仅是苏轼为了纪念抗洪而建,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的创造,而且具有文化地标意义。苏轼不顾身家性命领导徐州人民抗洪斗争的壮举,充分展现了为国为民敢于舍身的中华民族优秀民本思想。黄楼精神就是以民为本、遗爱百姓的政治信念。

林语堂曾说:“甚至才高如苏东坡,真正的生活也是由四十岁才开始。他现在就要进入他的徐州时期,也就是他的‘黄楼’时期。”苏轼知徐州正值四十周岁的壮年时期,他率民抗洪,兴建黄楼,求雨抗旱,寻找煤炭,劝课农桑,展示了一州之长卓越的政治才能。同时他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以及弥足珍贵的书法和绘画作品,在气功、烹饪等方面也取得了重要成就,对中国文化作出了全方位重大贡献,为徐州这座古城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值得一提的是,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四临徐州,四次登上黄楼,六次为黄楼赋诗。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第一次来到徐州,就登上了黄楼,并怀着对苏轼十分敬仰的心情写了两首诗:《登黄楼作》和《再题黄楼用苏轼韵》,诗中赞美了苏轼“亦未因乐忘忧民,堤筑王尊督奋锸”的高尚品德。乾隆二十七年(1762),他又一次登上了黄楼,写下了《题黄楼再叠苏轼韵》。乾隆三十年(1765),他第三次登上了黄楼,写下了《题黄楼三叠苏轼韵》。1780年,乾隆第五次南巡。虽未到徐州,但他仍惦记着黄楼,在驻跸期间,写下了《题黄楼四叠苏东坡韵》。1784年,乾隆第六次南巡,第四次来到徐州,再次登上黄楼,写下《题黄楼五叠苏东坡韵》。从后三首诗的题目来看,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内容却各有千秋,都表达了作者作为一个皇帝和诗人对苏轼充满钦佩之情。

如今已历经近千年的黄楼依然屹立在徐州城,它不仅是苏轼率领徐州军民取得抗洪胜利的历史标记,也寄托着徐州人民对这位解民倒悬、勇于担当的父母官的世代缅怀,同时彰显了徐州人民团结一心,不畏艰险,战天斗地,勇夺胜利的“黄楼精神”。

徐州苏堤北路 摄影 张杰

重读东坡  领悟深意

我从中学时代就开始研读苏轼的诗词,但真正读懂东坡精神,是三年前。中学时读的是前后《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感觉苏轼很有道家情怀,很逍遥很放松。没想到在徐州重遇苏轼的时候,感觉他不仅是一个心灵自由的人,更是一个敢做敢爱、血气方刚的人。

三年前,世界因为新冠疫情陷入混沌。我的生活节奏也开始变缓。正是在这段时光里,我开始静下心来重读苏轼。我认为苏轼活得很真实,他是一个有烟火气的人,是一个有趣的人,他没有被名利所束缚,他敢想敢干敢冲。我们的抗疫精神和苏轼当年的抗洪精神有共通之处。当老百姓彷徨的时候,作为为老百姓服务的人,就要站出来,而且像苏轼当年抗洪一样站到一线去,谁都不后退:“我先上!”徐州古有苏轼,今有王杰,“王杰精神”在徐州的践行也是:大难来临的时候往前冲,走出去就是一个天!

疫情之后,我特别看重清风明月。苏轼在人生的壮年时看到了清风明月,并且把清风明月落实在生活当中。东坡精神可以让人自我疗愈,使我自然而然地将《政声人去后 ,民意闲谈中 ——记苏轼知州在徐州为民办实事》那篇稿子写出来了。“东坡精神”告诉我,要做一个薪火相传的人,我们手里的火炬就是“东坡精神”,我们要传给更年轻的人。

云龙湖风景区的苏轼雕像

没有密州徐州岁月,就没有“大江东去”

在任密州知州之前,他少年得志,却陷入党争怅惘出京,不得不亲手推行新法,发出“马入尘埃鹤入笼”的哀叹。苏轼在密州的时候,他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密州是苏轼不可或缺的人生一站,那里是苏轼思乡、思亲、思旧等情感交织的重要之地。

但是到徐州以后,当地文化滋润了他,让他觉得跟老百姓干在一起也很幸福。苏轼为什么叫苏徐州?在他之前,那么多官员在徐州当知州,为什么叫苏徐州的只有一个?因为徐州的老百姓认可他!苏轼在徐州的功业,第一是抗洪,第二是发现煤矿,第三是劝课农桑。

徐州是五省通衢之地,旧通直隶、山东、河南、安徽、江苏五省,使这几地的文化也得以在此交汇。两汉文化源远流长,源头正在徐州。汉高祖刘邦,这个曾经的泗水亭长,率丰沛乡党逐鹿中原,因其“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才有了两汉文化四百年的繁荣发达。我认为,徐州的大汉性格,也使苏东坡的性格和灵魂里面有了一种豪放气质。

通过对比苏轼在徐州、密州的政绩和文学成就发现:苏轼真正主政一方的是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上任遭遇第一件突发事件是处理因天气大旱引起的蝗灾。其创作⽣涯在知密州期间达到了⼀个⾼峰,其中就包括脍炙⼈⼝的密州三曲:《江城⼦·⼗年⽣死两茫茫》、《江城⼦·密州出猎》和《⽔调歌头·明⽉⼏时有》。调任徐州不到三个月又遭遇洪水围困。苏轼在徐州虽没有广为流传的诗词名篇,但其职业生涯迎来“高光时刻”,其一生唯一一次得到皇帝嘉奖就是发生在徐州组织抗洪期间。在此之后,他身陷牢狱几欲自戕,落入人生“至暗时刻”,侥幸得生又屡遭流放,于种种磨难中完成从苏轼到苏东坡的蜕变,终成其为千古第一文人。

正是在知密州、徐州期间的曲折复杂、⽭盾挣扎,最终趋于平和、超然的⼼路历程,为苏轼⽇后磊落静定、恬淡从容、风⾬不惧、宠辱不惊伟⼤⼈格的养成勾勒出了基本的轮廓。可以说没有密州、徐州主政一方的政治历练,就没有后来的黄州苏东坡,就没有后来的“大江东去”!

今天,我们弘扬苏轼“黄楼精神”对我们当代人的价值启示,可以凝练为八个字“以民为本,遗爱百姓”。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虽然多年研究苏轼,但我却感觉以前对苏轼的了解浮于表面,只觉得他是一个有才情有诗情有画意的官员而已。重读苏轼,特别是挖掘黄楼文化,才发觉是苏轼滋养了我。黄楼,透过千年的光阴,映照出一位站在时间厚度里的巨人。黄楼的价值永远研究不完,永远在变化,永远在创新。徐州的方言中有两个字叫“管用”,而我要说,苏轼“黄楼精神”,永远管用!

苏轼不朽,黄楼不朽。

评论 1

  • fm6aef98 2023-03-31 发表于北京

    苏轼黄楼精神 即:以民为本,遗爱百姓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