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胡修道(中间)为学生们讲述红色故事
1951年6月,在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不久,成都市金堂县金龙镇一名十多岁的少年瞒着家人报名参军。听闻此事,母亲没有阻拦,只是含泪告诉他:“孩子,你到了朝鲜要好好的,多写信来。”就这样,少年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
1952年11月,这名少年参加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经过一天激战,他带领战友歼敌280余人,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这名少年叫胡修道。1953年,胡修道被授予“一级英雄”称号,记特等功,并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一级国旗勋章、金星奖章。
2002年3月,胡修道逝世了。在胡修道的家乡金堂县和他回国后工作过的安徽砀山县及江苏徐州市,他的英勇事迹被口口相传,影响、激励着无数人。
在由省纪委监委机关、省委宣传部主办的第二届“天府好家规”征集活动中,金堂县推荐了胡修道家族的红色家规。8月20日,记者采访了胡修道的次子陈刚、侄儿胡在康,了解这名战斗英雄留下的家风、家教故事。
胡修道身戴勋章
赴朝前收到家书
母亲鼓励他带回“立功喜报”
胡修道上战场那一年才19岁。他能够成长为不怕牺牲、忠勇无畏的志愿军战士,与其父母的言传身教密不可分。
通过采访、查阅,记者了解到,胡修道幼时家境贫寒,自小就给地主放牛、做杂役以谋求生计,地主稍不顺心就对他拳打脚踢。有一次,胡修道被打得鼻青脸肿回到家,母亲看见后,心痛地说:“你长大了,要好好做人,总有出头那一天!”母亲的话在胡修道心里扎下了根,从此,他立志要做个好人,打倒世间的不公与不义。
少年时期的胡修道便嫉恶如仇、机智勇敢。1943年,地方自卫队决定活捉村里的匪首胡德茂,胡修道手拿一支单管枪翻墙而入,迫使胡德茂束手就擒。
报名参军后,胡修道先去了东北,进行了临战前训练,随后赶赴朝鲜。赴朝前,他收到了一封来自母亲的家书:“家里生活啥都好,不用挂着——就是缺个立功喜报。”文贵珍曾一直教导胡修道,要做对国家和社会有用之人。他牢记母亲的嘱托、鞭策,奋勇杀敌,立下赫赫战功。
通过电话,记者联系到了胡修道的次子,现任徐州市沛县县委常委、武装部政委陈刚。他说,歼敌280余人后归来,父亲虽浑身带伤,却并未受任何重伤。父亲被称为“战神”,也有这一个原因。
在金堂县金龙镇,记者获悉,胡修道归国十余年后,少年时期的胡在康见到了“四爸”,心中不免暗生敬佩。“他回金堂那一年,是一九七几年,我听他讲述了上甘岭战役的故事。他说战况十分激烈,他的帽子被血染红了,连泥巴捏起来都带着血。我记得,他说那时身上没有吃的,从美国人身上找饼干吃。当炮弹来袭时,他就把尸体盖在身上。”胡在康回忆说。
那时的胡修道在讲完故事后,告诉侄儿侄女要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为社会作出贡献。
年轻时的胡修道
廉洁自律为人正直
教育子女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在陈刚的眼里,父亲是一个朴素、正直、纯粹、敬业的共产党员,是自己最为敬佩的人。“他总是把身为党员的信念深深地植根在自己的心里,用言行举止,对我们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
陈刚回忆,父亲晚年身患绝症,饱受病痛折磨,常常整宿睡不着觉。即便如此,他也从未听父亲哼过一声,这令他对父亲十分敬佩。他说:“父亲这一辈子,没有什么能让他感到害怕的,包括病魔。”
关于子女教育方面,陈刚说:“父亲对我们要求一直很严格,从小就要求我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允许有干部子弟的优越感。组织上给他配的车辆和公勤人员,他从未因私动用过,也更不允许我们占公家的便宜。我参军前,父亲和我有一次长谈,要我到部队后刻苦训练,和战友们加强团结,注重学习,争当一个好兵。这些话我一直铭记于心,对我影响很大。”
廉洁自律、为人正直,是胡修道一直坚持的原则。那时,胡在康因家境不富裕,供不起初中毕业的孩子继续读书,1997年,想为孩子谋个“好出路”的胡在康坐上了前往徐州的火车,历经三天四夜后见到了“四爸”。但在了解来意后,胡修道委婉地拒绝了他的请求,并告诫胡在康,人要踏踏实实自力更生,权力姓公不姓私,为公不为己。同时,在胡在康临走之际,胡修道资助了他400元钱。
好家风,代代传,胡修道的言行和品德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后人。勤奋好学,注重团结,自力更生,不占公家便宜,尊老爱幼,努力工作,这些都是陈刚和胡在康在生活中对子女的日常教育,他们反复告诫后辈,美好的生活要靠自己双手创造,要永远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杨澜
评论 5
fma22252 2023-08-24 发表于四川
好战士,为我们金堂哥人民争光,不愧是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
ppcount 2023-08-24 发表于四川
好家规
铁柳村驻村第一书记李东凤 2023-08-23 发表于四川
好家风,代代传,红色家规立德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