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易弋力 欧阳宏宇
中国小店正成为经济的新潜力。然而,一场始料未及的疫情成为突袭中国经济的黑天鹅,对中小微企业带来的负面冲击尤其值得关注。 各地新政接连出台,像一场及时雨,帮助小店抗击疫情、渡过难关。封面新闻记者专访四位专家,请他们支招,助力小店向阳而生,跨过疫情这道坎。
“为了帮助小微企业走出困境,各级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中国社科院金融所副研究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研究中心主任董昀表示,在落实和进一步完善政策时,应把握好以下几个要点:一是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略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取向,通过结构性减税和适度增加货币供给,为小微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的宏观环境。二是把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不得盲目对有发展前景但受疫情影响暂遇困难的小微企业盲目抽贷、断贷、压贷,使得它们在特殊时期亦可获得必要的金融资源。三是尊重市场规律,让金融机构与企业通过市场化方式进行沟通,来解决金融资源供求和风险管理问题。四是发挥金融科技作用,鼓励科技公司与银行加强合作。五是为金融科技企业和小微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和贴息支持,使其更好地帮助“小店经济”渡过难关。
中国社科院投融资研究中心副主任徐枫深信此次疫情短期内定能得到有效控制,疫情期间被压抑的消费需求也将迅速反弹,但疫情对中小微企业造成的负面冲击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未来需要多措并举纾困中小微企业:一是增加货币政策逆周期力度。根据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冲击性程度,提供合理流动性和引导LPR进一步下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二是鼓励地方政府出台纾困措施。借鉴近期北京、上海、山东等省出台减税、延缴社保等措施为中小企业扶助减压。三是定向减免受损企业税收。对交通运输、旅游、餐饮等行业实行税收减免,抵扣亏损额度,支持行业复苏。对受疫情影响的外贸企业,及时减免外贸企业租金、增加贸易信贷支持。四是发挥金融科技优势。一方面,精准评估中小企业受损情况,为政策力度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发挥金融科技在疫情下对小微的救助价值。鼓励金融科技企业与银行合作,发挥各自优势,扩大对平台企业的信贷供给。
青岛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孙继国则列举了一组数据,来说明疫情对中小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清华大学朱武祥教授等人对995家中小企业的调研认为,受疫情影响,29.58%的企业2020年营业收入下降幅度超过50%,85.01%的企业账上现金余额维持不了3个月。”孙继国认为,面对目前中小企业现金流短缺的困境,政府和金融机构应从财政税收政策支持、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等方面给与企业更多的资金支持,支持中小企业度过难关。一是出台对中小企业的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优惠政策。二是加大传统金融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三是重视小微金融服务防疫。
“中小企业问题不解决,稳就业就无从谈起,为中小企业纾困就是疫情之后最大的民生。”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房地产金融中心主任蔡真
表示,政策着力点应从三个方面展开:第一,财政政策顶在最前面。疫情属于不可抗力,因此财政应充分发挥兜底功能。第二,货币金融政策应精准定位。当前货币政策的难点是传导渠道不畅,资金最终难以流向小微企业。第三,其他政策包括:免除防疫物资的高速费用,承租国有资产类经营用房的减免疫情时期的房租,降低中小企业的水电气成本。疫情过后,对受疫情影响的出口小企业进行补贴,调整和延长假期,将假期经济导致的损失弥补回来等等。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