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跳楼求生的“小飞侠”康洁已长大 立志创业成立慈善机构

封面新闻 2018-05-06 21:18 55117

康洁(红圈)

跳楼,是很多人眼里,是求死。而在10年前,康洁的眼里,是求生。

汶川地震发生时, 11岁的康洁就读四川映秀小学6年级。她带领同学从4楼教室纵身跳下。随后,她冒着生命危险跨进了随时倒塌的教学楼,四处搜寻同学和老师。余震发生,她再次跳楼求生。这第二跳在她脚上划出一条大口子。皮肉外翻,筋骨可见。

正因如此,她在当时有了“小飞侠”、“小英雄”的称号。

白驹过隙,转眼已有10年。

3月25日,封面新闻记者在都江堰看到康洁时,她小小的个子,穿着一件白色衣服,带着美瞳眼镜,和平常的爱美四川女孩一样。但仔细看,她虽然穿着丝袜,但依然遮不住脚上的一块疤痕。

她告诉记者,时间是一剂良药,正在慢慢治愈伤痛。如今她把地震当做一段宝贵的经历,已能平静地讲出当年的故事。虽年仅21岁,但她为自己定下了不小的目标:创业,有一定基础后,未来成立慈善机构。

回顾

跳楼和救人“都是本能反应”

康洁接受采访

康洁脚上的伤疤清晰可见,就像是一个烙印。她说,十年过去了,伤口依然有点麻麻的。夜深人静时,当年的回忆便会突破时间那层薄纱,浮上眼前。

康洁这一辈子也不会忘记那地动山摇的感觉。汶川地震时,她和往常一样,坐在教室里上美术课。当楼顶不断倒塌时,她的脸上、鼻子里全是灰。在她的记忆中,当时是一片天昏地暗。突然,她看见一小团光。她本能地伸出手去一掏,是一个出口。她赶紧爬出去,她身后的同学也跟着她,在那个狭小的通道里往外爬。

爬出来后,教学楼还没有完全坍塌。康洁当时判断,她们最好的选择就是跳楼。她们眼前是一块菜地,跳下去生存几率很大。“我旁边的同学还不敢跳,我还用脚踹了他们。”她说,从4楼跳下来,屁股着地,万幸大家都没怎么受伤。

在大灾之前,几个小学生刚刚死里逃生。惊魂未定时,康洁却想起了什么,她赶紧再往废墟里爬。坐在记者面前,康洁说,当时她折回去是为了一个人:恩师连蓉。

当时的美术课老师连蓉是康洁美术启蒙老师,康洁称她为恩师。莲蓉很热心,周末总让康洁去她家里,免费教她画画。她在废墟上不断呼喊老师的名字,听不到任何回答。在余震发生之时,原本四层楼高的教学楼,坍塌得只有三层的高度。她不得不再次从纵身跳下。

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康洁眼中似有泪光。

“你们当时还是小学生,有没有被吓哭?”当记者问时,康洁回过神来,说“垮塌、跳楼、折回去救人,再跳楼,这期间大家都没哭,当时没想到那么多。”慌乱之中,情绪并不能主控行为。一切,都是求生与救人的本能反应。

“换做是你在现场,你也是这样的。”她笑了笑说。

感恩

得到很多关爱 “我是幸运的”

这10年,康洁很少再细谈地震的故事。越来越少的人知道,她在11岁时被授予“小英雄”、“小飞侠”的称号。茶余饭后,偶有朋友提起,她也是轻描淡写,一语带过。

她不想变成一个谈资,更不想活在当时的记忆里走不出来。她需要新的生活。

地震发生后不久,她重返学校,来到广州的一所双语学校念书。在广州念完初中和高中,再到上海念大学。这是她最快乐的时光,关怀一直围绕在她身边。

她的班主任杨娜非常关心她的心理健康。见她不太爱讲话,便采取书写交流的方式,给她写信。不管身在何处,同学叶子贤在每年的5月12日,都会给她发一条信息,简单几个字:“我在呢。”

广州的太阳大,放学后家里没人,她曾和同学叶子贤一起穿着校服,悄悄跳入游泳池纳凉,脸上挂着水珠,头仰得高高地,身子挂在水池边。在那一刻,地震的记忆被封锁了,她还原到一个无忧无虑、嬉笑打闹的女娃子。

康洁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自己是幸运的。

“我们那一个班,就只有最靠窗的那一竖排同学生还。如果我没有坐在那一排,如果我没有看到那一个出口,如果我没有跳楼下来,如果我没有得到那么多关爱……”在康洁的假设中,所有的“如果”都披着“幸运”的外衣。

正因如此,谈到地震对她的影响时,康洁说得最多的是感恩与珍惜。

成长

想自主创业 未来想从事慈善行业

康洁接受采访

去年从上海的学校毕业后,康洁回到了都江堰。目前在一家公司做行政,同时兼职收学生补课教英语。

在都江堰的生活闲适而宁静,但她的目标不止于此。“我想回广州创业。” 虽然年仅21岁,但她颇有些女强人的想法。她告诉记者,在积累一段时间后,从事慈善事业是她的终极目标,以此帮助贫困山区和自然灾害地区的儿童。

“我想从教育方面帮助他们,就像是我现在所受益的方式一样。”她说,自己运气很好,遇到很多有爱心的人,在思想上帮助自己走正路。而这正是贫困山区和自然灾害地区的青少年所急需的。如果没有好的教育,没有在思想上做积极引导,在环境的迫使下,这些人很有可能走向极端。

这10年的头几年,康洁觉得过得很慢,回忆常把她拉回地震的场景,声嘶力竭。因为父亲的去世,她也有过想死的念头。但时间是一剂良药,会慢慢抚平人心口上的伤痛。在与记者的面谈中,记者看到,说到激动之处,她声音似有些许沙哑,但已能淡淡地讲述那个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

“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不会明白那种感受,更不会理解到人生的冲击。”她说,既然已经发生了,就要学会去接受它,现在,她把地震经历当成了一件发生在自己身上好事。

封面新闻记者 刘秋凤 摄影 吴枫

互动.

十年,一份来自四川的寻人启事

在5·12地震十年之际,由四川省网信办指导,共青团四川省委、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共同举行的“震后十年,青春成长季”青年成长故事大型寻访活动继续进行中。我们希望能够寻找震后青年典型人物,讲述他们的成长故事,弘扬抗震救灾伟大精神,以此传递当代青年正能量,以振奋、影响更多的祖国青少年。

欢迎读者参与推荐震后青年人物典型,请私信四川共青团和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官方微博参与报名,或在四川共青团和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官方微信相关征集稿件下留言参与报名。

报名者请务必简述个人故事并留下联系方式。

评论 2

  • 夏三水 2018-05-07

    活着就有希望

  • 我就是你 2018-05-06

    不错👍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