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刘可欣 图据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成都,拥有4500多年城市文明史,2300多年建城史。宝墩遗址、金沙遗址、竹瓦街遗址、老官山汉墓……成都的文化遗产灿若星辰。但同时,成都的经济也以日新月异的水平向前发展。城市发展与城市中的文化遗产保护应该如何平衡?成都又能为文化遗产保护留下哪些经验?9月24日,城乡建设中的考古和文物保护会议在成都召开。来自全国34家城市考古联盟理事单位的代表汇聚一堂,共议城市考古发展之路。
会议现场
共议城市考古发展之道
首创“成都模式”引关注
会议上,成都、北京、沈阳、南京、济南、郑州、广州、西安8家城市考古联盟理事单位代表围绕“在城乡建设中加强考古与文物保护”主题,汇报了近年来开展城市考古工作情况,深入交流各地在制度创新、机制建设、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实践经验与成果。
近年来,成都在考古发掘、公众考古等多方面的工作均有突破性进展。会议中,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颜劲松对此进行了介绍。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通过增编引才、建强基地、数字赋能等多措并举,逐步构建起“工作站+整理基地+标本库房”全链条工作体系,建成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考古科研平台——成都考古中心,并推动多项考古成果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显著提升了城市考古工作的系统性、专业性和影响力。
然而作为具有2300多年建城史的城市,成都如何保护地下的文化遗产,同样值得关注。封面新闻记者从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了解到,成都深入落实“先考古、后出让”的政策及措施,在全国率先探索并成熟运行考古前置机制。这一“成都模式”不仅有效统筹了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更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城乡建设中考古与文物保护新范式。五年内,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共配合基本建设先后开展考古调查勘探项目近7000项,涉及土地面积30余万亩,取得重要考古发现百余处,保障200余个重大项目开工建设。
会议现场
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四普”中已见成效
实际上,早在1958年至1992年,成都就通过成立地志博物馆筹备委员会、颁布《成都市文物保护管理办法》,首次划定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明确了“建设前先考古”,为工作奠定基础。这些年来,通过不断地实践,这种“考古前置”的工作方式得到了不断的完善。“近五年以来,成都市把考古前置提到审批程序中,尽量减小考古工作对基本建设的影响。我们考古工作者也借助这样的新政策,取得了一些成果。”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谢涛在采访中补充道。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明蜀端王陵的发掘和保护,以及蔡桥木桥遗址,都是在新政策之下开展了考古工作。明蜀端王陵,是目前为止明代蜀王陵中保存完整、建制最全的一个陵园。陵园位于成都市锦江区潘家沟社区,周围高楼林立。而蔡桥木桥遗址所在的青羊新城,同样处于发展建设中。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依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两处遗址都进行了原址保护。
但如果遗址需要开展保护工作,又如何平衡建设用地和考古保护呢?2024年,成都出台国内首个文物考古“容积率”奖励政策,尽量减小考古工作对建设用地的影响。
“基础建设和考古保护的工作,确实会产生比较多的碰撞。我们参加这种会议,就是希望能够互相学习和沟通,如何能够把文化遗产保存下来,让子孙后代都能看到老祖先留下的遗产,这是我们正在解决的工作。”谢涛说。
虽然城市中的文化遗产保护面临挑战,但如果能够保留下这些遗址遗迹,亦能提升市民们的精神生活。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杨占风在采访中提到,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一直以来都非常注重公众考古方面的工作。除了社教活动以外,考古工作者也会在遗址的周围开展科普,从侧面推动考古工作的顺利开展。他还透露,如果未来有合适的考古工地,也可以参考宝墩遗址,在考古工地中举办小展览或者陈列,供市民参观。
评论 5
fm114514 2025-09-24 发表于四川
牛的
fm114514 2025-09-24 发表于四川
支持
fm114514 2025-09-24 发表于四川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