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代睿
委员名片
张兴赢,全国政协委员,全国青联常委,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挂职),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主席团中国政府代表。
全国政协委员张兴赢。受访者供图
过去一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张兴赢又增加了一个新的身份: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挂职)。这位长期从事大气环境与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气象科技工作者“跨界”挂职,成为了一名“环保人”。
谈起挂职的感受,张兴赢对封面新闻记者表示,气象气候与生态环境紧密关联,尤其是自己从事的研究领域更是与生态环境的工作密切相关。
“很高兴有机会到生态环境系统工作,可以很好地衔接我在气象部门的工作积累,同时又可以嫁接起中央和地方的桥梁,让宏观政策在基层更好地落地实施,助力美丽中国建设”。张兴赢说,作为全国政协环境资源界的委员,到广西生态环境厅工作是一个难得的契机,让他有机会深入基层调研,去发现环境资源领域中存在的问题,而这样的经历也让他对国家治理提出更加“接地气”的政策和建议。
张兴赢告诉记者,当前我国国家地面空气质量监测网络中有1734个国控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站,1.2万个区县-乡镇空气质量监测站,而这些监测站点中基本上都没有温室气体监测的能力,当前仅有生态环境部门与气象部门共同建设的204个高精度温室气体监测站,其中120个为气象部门站点、84个为环境部门站点。
在排放监测方面,全国超25000家涉气重点企业已全部强制要求进行废气在线监测,但仅有火电、钢铁部分企业在进行温室气体监测试点。同时,大气环境污染物、温室气体的立体监测能力,尤其是卫星数据的应用水平与国际水平还有差距,难以支撑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监测和协同清单校验等工作。
“建议下一步国家要统筹推进一体化监测能力建设”。张兴赢表示,要提升高精度地基在线温室气体监测网络建设,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增强温室气体监测能力,形成地面碳污协同观测能力;加强立体监测能力建设,加强卫星遥感监测温室气体的数据应用以及地面真实性检验以及移动观测;推动国家重大战略区域、重要生态屏障、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重点海湾协同监测评估能力建设。逐步推行重点企业碳排放监测试点,利用固定源在线监测、低空立体校核观测等开展核算校验及动态排放监测;拓展跨行业数据来源,依托前期温室气体监测基础较好的部门,整合生态环境、自然资源、能源、交通、水利、气象等领域监测数据资源,推动数据标准化和互联互通共享共用。
张兴赢还建议,细化国家层面监测评估指标体系,在《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技术指南》等相关文件规范基础上,建立统一的空气质量改善与碳减排协同监测评估指标体系,增加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综合指数以及分级指标。优化协同治理过程动态反馈,突破单一管理目标的限制进行减污降碳协同优化,运用过程跟踪监测评估手段进行减排措施、策略以及路径动态优化和调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张兴赢认为,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同时面临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和碳达峰碳中和两大战略任务,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必然选择。
“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排放具有同根、同源、同过程和排放时空一致性特征,空气质量改善与碳减排天然具有协同属性”。张兴赢对记者表示,开展高质量大气污染与温室气体减排的监测评估,建立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指标体系,对客观衡量各地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情况,推动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美丽中国建设三重目标的全新发展模式及与之配套的管理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评论 17
封面二虎 2025-03-10 发表于四川
好建议
Anson_张扬 2025-03-10 发表于四川
空气质量改善关乎每个人
卷发秀米 2025-03-10 发表于四川
扩绿增长,为子孙后代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