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乐山文庙红领巾讲解员大赛举行 武大战火中西迁故事引关注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4-01-24 21:20 43831

封面新闻记者 杜卓滨

1月23日,“乐嘉少年”四川乐山文庙红领巾讲解员大赛(决赛)暨“乐嘉少年长期培养计划”启动仪式在武大西迁旧址——乐山文庙举行。

“乐嘉少年长期培养计划”启动。受访者 供图

20名“乐嘉少年”围绕乐山文庙主题,将其历史故事、建筑规制、大学精神、榜样人物和爱国情怀娓娓道来。其中,武汉大学西迁乐山,与乐山人民守望相助,8年间走出21位两院院士的故事,引发关注。

比赛:20名少年重温历史

讲述一城一校双向奔赴的红色记忆

上午9点比赛拉开序幕。

乐山文庙古朴的殿宇梁栋间,20名“乐嘉少年”将“乐山文庙棂星门”“乐山文庙建筑分布及特点”“乐山文庙建筑特色及历史文化价值”“武大西迁乐山,与乐山人民守望相助,共续弦歌”等故事娓娓道来。

1月23日,“乐嘉少年”四川乐山文庙红领巾讲解员大赛(决赛)举行。受访者 供图

清澈的童音将“嘉州古城”历史上璀璨的星光带回今日“乐山城”,重温一座城与一所大学双向奔赴的红色记忆。

最终,大赛经过激烈角逐,评选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优秀奖10名。

此外,参加初赛,敢于挑战自我的160余名“乐嘉少年”荣获“乐嘉之星”荣誉证书。

背后:武大战火中西迁乐山8年

上百人沉眠“第八宿舍”也走出21位院士

时间拉回87年前。

1937年“七七事变”,国内文教机关遭到破坏,近代高等教育事业遭到冲击。

敢于挑战自我的“乐嘉少年”荣获“乐嘉之星”荣誉证书。受访者 供图

1938年2月21日,武汉大学第322次校务会议正式决定“呈商教育部四年级学生留校上课,一、二、三年级学生暂迁嘉定(乐山古称嘉定)”。3月10日,第一批办理迁校事务的10多位教职员正式启程,千余教授、青年学子溯江西迁。

时任乐山地方专员,唐步瀛表示:“武大要哪里就给哪里。”以开敞的胸怀拥抱了这所“流亡”中的大学。

始建于唐武德年间的乐山文庙便成为了武汉大学校本部及文法学院;李公祠、三育学校分别设为理、工学院;县财务委员会、露济寺、进德女校及地方乡绅范倜生无偿捐赠的私产——龙兴丝厂、范氏打米厂等建筑改建为学生宿舍;市民百姓清理屋舍给予教员居住,城内共四大学院、七处学生宿舍。彼时的乐山宗祠庙堂成为大学校舍,河岸山野皆是学子读书之地。

于武大而言,1938年到1946年,是苦难当头的八年,战火的肆虐、物质生活的艰困,使得上百人沉眠于武大公墓,师生称其为“第八宿舍”。这八年也是弦歌不辍的八年,广大教师安贫乐道,辛勤工作,莘莘学子一心向学,刻苦攻读,迎难而上。8年间,武汉大学走出21位两院院士,在世界顶级期刊《自然》《科学》杂志发表学术论文4篇,为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学界精英和国家栋梁。

计划:牵好小手同游书海

播撒“爱学习、爱家乡、爱祖国”的心灵种子

记者注意到,比赛结束后,乐山师范学院校团委、乐山市市中区团委、乐山文庙博物馆、乐山武汉大学西迁历史文化陈列馆与报名参赛的市内12所小学代表共同启动了“乐嘉少年长期培养计划”。

接下来,各方将依托校地合作机制优势,发挥武汉大学西迁旧址博物馆实践育人职能,常态化组织开展文物与博物馆相关专业知识学习、技能培训和实践训练;定期提供武大西迁旧址——文庙、龙神祠及乐山市内相关博物馆公共文化志愿服务机会,为“乐嘉少年”营造多元浓厚的文化氛围,创造更多的学习成长机会。

“牵好‘乐嘉少年’的小手,共揽古籍、同游书海,播撒‘爱学习、爱家乡、爱祖国’的心灵种子。”武汉大学西迁历史文化保护研究中心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的目标是培养乐山市少年儿童对嘉州古城与武汉大学西迁历史文化的了解与热爱,提升其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评论 1

  • 峨边县平等乡光明村李宏 2024-01-25 发表于四川

    关注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