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席秦岭 见习记者 罗石芊 部分图片由西昌市农业农村局提供
继河长、林长之后,四川省正在全面推行田长。
7月20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关于全面推行田长制的意见》新闻发布会指出,到2022年底,省、市、县、乡、村五级田长制责任体系初步建立,每一块耕地都有田长负责,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
航拍大田村(西昌市农业农村局供图)
安宁河流域致力于打造“天府第二大粮仓”,位于这条流域的凉山州西昌市,早在2021年1月就开始试点田长制,并于当年7月全面实施田长制,实现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全覆盖。
近日,封面新闻记者深入西昌市阿七镇大田村,探访我省第一批田长管理下的田野。
航拍大田村(西昌市农业农村局供图)
守田创新
为了“天府第二大粮仓”
1393名田长守护西昌72.54万亩耕地
安宁河缓缓流淌,滋养着安宁河谷的土地。这片土地,也寄托着我省要将安宁河流域打造成“天府第二粮仓”的期盼。
2021年1月1日,西昌市率先推行耕地保护“田长制”,在阿七镇、佑君镇、安哈镇、大兴乡开展试点,并按照市、乡(镇)、村、组设置四级田长。
封面新闻记者探访的大田村位于阿七镇。7月的村庄,河谷的风吹动巨大的风车,发出“呜呜”的吼叫;风车之下,成昆铁路复线上不时驶过一列列绿色动车;田野里,用于制种的玉米正拔节生长。
大田村党支部书记杨树成是我省第一批田长。他的名字,和阿七镇党委书记、土地所在的组长一起,印在巨大的田长公示栏上,竖立在村口。公示栏里,还有一张耕地的卫星图片,被红色红条切割成一个又一个田块,清晰地标注着每一个田块承包人的名字。
在西昌市,有1393名像杨树成一样的田长,共同守护着西昌市72.54万亩耕地,防止耕地“非农化”。
大田村田长杨树成
守护故事
和乡亲撕破脸皮
阻止在耕地上建房子和养殖厂
翻阅由西昌市农业农村局提供的《西昌市耕地保护田长制资料汇编》,可见乱搭乱建、占用通道修堡坎、堆放建筑垃圾、建农家乐等是主要的破坏耕地行为。为了加强对耕地的保护,西昌市欢迎举报破坏耕地的行为,并明文规定举报有奖。
保护的另一面,是要与破坏耕地的行为作斗争。杨树成面临与乡亲撕破脸皮的问题。
如果发现了破坏耕地的行为怎么办?杨树成说,他需要第一时间制止违法行为,并在24小时内上报镇级田长,督促违法当事人完成土地恢复和整改。一年多以来,他处理了三起乱搭乱建破坏耕地的行为。
去年,大田村一组村民赵红伟计划在10余亩耕地上搭建彩钢棚发展养殖业。他买的彩钢棚刚拉进村,就被人举报了。杨树成找到他,和他聊环保政策和耕地保护政策。最终,赵红伟放弃了这个计划。在电话中,他告诉封面新闻记者,为此,他损失了近20万元。“现在,我在外面承包工程,就算发展养殖业也只可能去外村流转土地了。”
大田村二组村民陈胜德也成为他劝阻的对象。陈胜德家的老屋因年代久远成了危房,他打算在自家位于公路边的耕地上建新屋。他把建筑材料拉进耕地时,也被人举报了。杨树成建议他在老屋地基上修新房。陈胜德以前当过组长,懂政策,也理解田长的管理,听从了他的建议。封面新闻记者到访时,他家二层小洋楼已封顶,正处于装修阶段。
大田村之前的大冲沟地带(西昌市农业农村局供图)
守护成效
西昌恢复违规占用耕地2.5万余平方米
7月22日下午,杨树成开着小轿车沿着村道转悠。作为一名田长,巡田是他的责任。“每周我要巡查3至4次。”他说,他要查看是否有人破坏耕地,是否有耕地在洪水的侵袭下受损。
在一大片玉米地,他下了车,径直朝里走去。
“这片玉米,是我们填埋大冲沟新增的耕地。”他一边走,一边介绍,村里有一条历史形成的大冲沟,沟深二十多米。后来,因为修铁路、建房子等因素,大冲沟成了一条死沟。去年,西昌试行田长制后,村庄利用修建成昆铁路复线挖出来的泥土对其进行了填埋,又对其进行高标准农田改造,增加土地的肥力,为村集体新增了20多亩耕地。
望着正迎风摇曳的成片玉米,杨树成乐开了花,他说,“今年,这块土地将迎来制种玉米收获的第二季。”
现在的大冲沟地带种上了玉米制种
在成昆铁路复线不远处,几块梯田里野草疯长,有的地方还蓄着浅浅的水,几只麻鸭在水中觅食,三头水牛趴在草坪低头啃食青草。
杨树成指着这几块田介绍,修成昆铁路复线时,这几块田遭到了破坏。工程完工后,施工方对其进行了恢复。他说,“目前,正处于恢复期,最快,今年年底就可以用于种庄稼。”
杨树成介绍,在保护耕地方面,大田村除了制止乱搭乱建、填埋新增耕地,以及恢复毁损的耕地外,还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提升耕地的质量,通过土地流转确保耕地用作粮食生产。
《西昌市耕地保护田长制资料汇编》的材料显示,从2021年9月起,耕地保护中存在的问题逐渐变少,越来越多的乡镇在《耕地保护巡查记录表》存在问题一栏中写上了“无”。
西昌市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李舟透露,截至目前,西昌市发现并处理违规占用耕地行为50起,恢复违规占用耕地面积25000余平方米。
田长制落地四川,西昌先行1年多。
西昌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刘腾云表示,我省的意见出台后,西昌将对田长制工作方案进一步优化,“一方面要贯彻省上的精神,另一方面也要保留西昌的特色做法。”
阿七镇玉米种植园区现在已经形成了夜间经济(杨树成供图)
守护思考
农民增收与耕地保护难平衡
在大田村采访时,记者感受到了农民增收与耕地保护之间的冲突。
高大姐家有近4亩耕地,以前用于种火葱,每年可收入近十万元。后来,村子里建起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示范区,她家的土地以每亩1500元的价格流转给了生产基地。她说,“就算加上我在这里打工挣的劳务费,也远远低于我种火葱的收入。”
在西昌市玉米种业现代农业园区,一份2015—2021年制种面积与亩产统计表也显示,2017年制种面积最高峰达到9.2229万亩,随后下降,2019年曾探底至5.03万亩,直到2021年才恢复至6.01万亩。
记者走访发现,在农村,经济作物与粮食争地的现象比较普遍。这种矛盾很具现实性:如果西昌的农民将土地用于种植经济作物,平均每亩地能实现营收3万至5万元,最高的每亩可有10万元收益,而如果种水稻,每亩土地净收入不到1000元。收益上巨大的差异,让农民将选择偏向了经济作物。
如何破解这个难题?
阿七镇副镇长周千瑜似乎看到了一缕因产业新模式带来的曙光:在阿七镇的大田村建起中国热带玉米制种科技馆后,公司在玉米田里建成了廊桥和栈道,吸引了周边的人前来休闲旅游。傍晚,村子里可能会聚集几百上千名游客,他们跟着音乐跳跳舞、在风车下吹吹风、在栈道上散散步。人流量来了,村民看到了商机,沿街摆摊设点卖水、美食、水果和小玩意儿,在种粮之外增加了一份第三产业带来的收入。
记者还了解到一个现象:在西昌的一些农村,一些农民开始在葡萄、石榴等经济作物下套种大豆、花生、土豆等农作物。这是今年西昌正在探索的“粮经统筹”工作法,即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一同种植。据了解,现在每亩经济作物下套种大豆的产量可达300公斤左右。目前,西昌上半年已经推广了9400亩“粮经统筹”试验地,下半年将大面积的推开,为实现农民致富和地方粮食生产提供新方案。
此外,西昌还积极实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在樟木镇、礼州镇率先试点,采取“引水上山”的方式,将安宁河流域的水源引导周边山地,水贯通后实现“旱地改水地,坡地改台地”,进一步增加土地保有量。同时开展农村宅基地改革,对一户多宅、资源腾退等情况统计后复耕,按照指标置换,将非农用地转化为耕地。
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本。作为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保护耕地之路任重道远,而如何平衡农民增收与耕地保护之间的关系,还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探索。
评论 7
fm1906641 2022-07-25
好
fm2115807 2022-07-25
每次看到这个消息继续来关注
舒桥许鹏 2022-07-25
报道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