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港大,重走张爱玲“上学路”丨纪念张爱玲逝世28周年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3-09-08 11:19 138683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摄影报道 视频剪辑 袁子毫


1995年9月8日,是当年中秋节前一天。作家张爱玲在其洛杉矶寓所被发现逝世。从彼时至今,时间已经过去28年了。不过,读者对这位传奇女作家的怀念一直没有停止。她的作品、经历,依然是文学爱好者津津乐道、热衷分析、讨论的对象。2023年9月8日,在张爱玲被发现去世28周年的日子,我们用阅读和寻迹对照的方式,纪念她。

“上海的张爱玲”,还是“香港的张爱玲”?


谈到对张爱玲深有影响的城市,人们总不会错过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那是她所生长、成名之地,也是她的文学作品里被浓墨重彩的城市,对张爱玲意义重大。

不过,20多岁在上海文坛横空出道、一举成名的张爱玲,其独特的文学世界,有怎样的学习积淀过程?除了超高天分之外,她在香港大学度过的两年半时光,也成为学者们关注、探究的内容。人们逐渐发现,张爱玲除了是“上海的张爱玲”,还是“香港的张爱玲”。

港大“本部大楼”

2022年7月,香港大学教授黄心村出版《缘起香港:张爱玲的异乡和世界》。书中她以张爱玲在香港大学的求学经历为起点,还原她在港大的宿舍、课堂,考证了她的写作风格与她在大学期间的历史老师佛朗士、中文老师许地山之间的渊源,以及张爱玲曾直言比较喜欢阅读的外国作家斯黛拉·本森(Stella Benson),等等。这本学术著作材料确凿、观点新颖,同时又没有学术著作容易犯的诘屈聱牙毛病,书写风格流畅可读,成为这一两年张爱玲研究的一个宝贵收获。

《缘起香港》

哈佛大学荣休教授、著名学者李欧梵在读完黄心村这本书后,大加赞赏,“黄心村特别看重张爱玲的散文(包括她的书信),也许读多了,自己的文笔也染上了一点张爱玲的味道。一个学者有如此好的文笔并不容易。……黄心村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做研究生时,我有幸教过她,她毕业后在美国学界露出头角,就参与把张爱玲的散文翻译成英文出版,译文文笔十分隽永流畅,如行云流水。如今心村把这个散文风格移植到这本书中,变成了她自己的学术语言,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1939年,19岁的张爱玲从上海圣玛利亚女校毕业,考上伦敦大学。但因欧洲战事无法前往,转到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修英文和历史,辅修中文。两年多后,港战爆发,香港沦陷,五个月里的亲身经历带给她“切身的、剧烈的影响”。1942年2月,在香港大学读书的张爱玲,因战事爆发学业中断,回到上海,以写作一跃成名。回望香港经验,她写过著名的散文名篇《烬余录》,写过《倾城之恋》《第一炉香》《茉莉香片》等经典小说。

港大“本部大楼”

在《缘起香港:张爱玲的异乡和世界》中,黄心村详细考证了当年张爱玲在港大读书时从上课的地方到宿舍的上学路是怎样的,宿舍在哪,她都上什么课,对她影响很大的老师有哪些,等等很让人感兴趣的问题。也正是在这样的探索中,黄心村有点“悟”到张爱玲独特的写作风格是哪里来的,“从语言层面上突然就明白了她的源头之一”。

在港大念书时的张爱玲,是标准的好学生,“戴着牛角框眼镜,镜片很厚”,考勤近乎完美。那时的港大恰逢一个空前自由和澄明的时期,人文知识体系趋向开放,课程设置走向国际化。十九岁的张爱玲来到这样的环境中,从诸位师长那里继承了一种世界主义的史观和文化视野。在文学课上,许地山对日常生活和以服饰为代表的物质文明的兴趣和研究,对张爱玲的潜移默化。而当时给她上课的历史老师佛朗士则启发她掌握了“一种扼要的世界观。”

1944年,张爱玲在上海参加一个女作家聚谈会时,被问起最喜欢的作家,她说:“外国女作家中我比较欢喜斯黛拉·本森。”英国斯黛拉·本森与弗吉尼亚·伍尔夫是好友,曾在香港生活,是一位名声并不显赫但风格和经历都很独特的英国女作家。在黄心村教授看来,在张爱玲和斯黛拉·本森的作品里可以感受到相似的美学气息。斯黛拉·本森很可能是张爱玲早期创作的重要启发者。

沿着山路“寻找”张爱玲


2023年夏末,封面新闻记者在参加香港书展间隙前往香港大学,根据张爱玲本人的作品和黄心存教授的研究,循着路线也重走了张爱玲在港大从学校本部与半山上女子宿舍往返的“上学路”。边走边回想读过的张爱玲作品,有一种在文本与现实之间来回“穿梭”的神奇体验。

张爱玲宿舍所在的宝珊道

根据黄心村教授考证,张爱玲1939年秋季进入港大读书时,宿舍不在校园内,而在校园外的宝珊道8号。从港大校园所在的大学道走到宝珊道8号,是蜿蜒曲折的盘山路,山路还比较陡峭。在盛夏艳阳下,一步一步向上攀登,寻找张爱玲宿舍,殊为不易。但一联想到这是张爱玲在几十年前走过的上学、下学路,就再次充满攀登的动力。据黄心村教授在《缘起香港:张爱玲的异乡和世界》中考证,“当年的山路没有沥青铺面,应该比较窄,但路边的护坡石墙和根须盘绕的细叶大榕树应该在张爱玲的时代就有了。”读到此处,不禁想到,当年张爱玲在港大校园内上完课回山上的宿舍,或者从宿舍下山去上课、去图书馆看书,喜欢观察的她,应该也曾端详过这些大榕树吧。

宝珊道

张爱玲在文字中也提到过这段山路。1977年6月,她在美国给在中国香港的挚友宋淇、邝文美夫妇写的一封信中,有这样一段:“每年夏天我都想起一九三九刚到香港山上的时候,这天简直就是那时候在炎阳下山道上走着,中间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片空白,十分轻快。”

通往张爱玲宿舍的上山路

不光在给友人的信件里提到她上学、下学的这段山路,张爱玲在自己的小说《小团圆》《易经》等虚构作品里也写到过,只是披上虚构人物的外衣,表达她自己的感受。有一次她笔下的主人公从山下回山上的宿舍,路上遇到天空中有几束光柱,那可能是战争即将到来的讯号,但对万物敏感、善于艺术联想的张爱玲,却想到自己特别喜欢的绘画,认为那很像以空中为画布在涂鸦。

张爱玲当年所住的宿舍是由一栋私人大宅扩建、改造而成的港大女生宿舍,命名为“圣母堂”。近百年时间过去,当年的宿舍已经不在,如今位于宝珊道八号的,是一栋住宅大楼。这座大楼外观色彩是粉红与白色相间,高耸入云。站在路边,需要狠狠仰头才能将之收入眼底。奇妙的是,这栋大楼的如今名字有一个“爱”字。

张爱玲宿舍所在的宝珊道8号现貌

沿着宝珊道从半山上下来,来到冯平山楼。眼前的冯平山楼,对照90多年前的老照片,这座楼外观几乎没啥变化。在张爱玲读书的时候,这里是中文图书馆。里面有很多线装古书。

冯平山图书馆外部

如今,冯平山楼成了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记者参观的时候,这里正在举办一个毕加索玻璃画展。从图书馆到美术馆,从线装书到绚丽的玻璃画,倒也都符合张爱玲的审美。熟读张爱玲作品的读者知道,张爱玲从小就对绘画有很大兴趣,她平生第一笔稿费就是绘画作品,而不是文章。成年后的张爱玲对美术有很高的欣赏能力,对西洋油画倾注了别样的热情,对印象派的色彩分外倾心,写了《谈画》《忘不了的画》等散文作品,对拉斐尔、塞尚、高更、林风眠等绘画大家的名作有精彩的解读。

冯平山图书馆内部

一边欣赏着毕加索的画作,记者一边也不忘试图在这个空间里想象当年张爱玲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认真阅读的样子。从张爱玲的散文中,我们可以得知,1941年,战争爆发后,她报名当了一名防空员,驻扎在冯平山图书馆。热爱阅读的她,索性就在这里开启了她的沉浸式阅读,看《官场现形记》《醒世姻缘传》这样的书,能看得“一连几天抬不起头来”。甚至日本人空袭炸弹要来了也不舍得放下,“房顶上装着高射炮,成为轰炸目标,一颗颗炸弹轰然落下来,越落越近。我只想着:至少等我看完吧。”(出自《忆胡适之》)黄心村在《缘起香港:张爱玲的异乡和世界》中对张爱玲这段阅读经验有精彩的分析,“在大轰炸中阅读这些小时候就读过的旧小说,外部世界在大破坏中,小说中浓烈的年代色彩和气息则带有一种永恒的意味、安静的力量。这样的阅读经验之后又在漫长的‘流亡’中‘回想’和‘留恋’,在诸多的不确定中似乎是一种定力支撑着她继续写作。《醒世姻缘》《官场现形记》《海上花》《金瓶梅》《红楼梦》等等明清旧小说宛如她漫长的写作生涯中的一个文字的家园。”

冯平山图书馆内部

评论 3

  • 校服君和朋友们 2023-09-08 发表于四川

    遇见你我变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尘埃里去,但我的心是欢喜的,并且在那里开出一朵花来。

  • fm1108dd 2023-09-08 发表于河北

    奥利给

  • fm6e3b7b 2023-09-08 发表于四川

    传奇女作家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