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探测新发现!“祝融号”发现火星中低纬度地区曾存在古代海洋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5-02-28 11:24 138445

封面新闻记者 赵雨笙

2月28日,封面新闻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方广有研究员领导的月球与火星探测雷达研究团队,发现位于火星北半球乌托邦平原南部“祝融号”着陆区地下10至35米深处存在多层倾斜沉积结构。

火星36亿年前的假想图。蓝色区域显示了现已消失的Deuteronilus古海洋和海岸线。橙色星标表示中国祝融号火星车的着陆点,黄色星标是NASA毅力号火星车的着陆点。图据Robert Citron

研究团队介绍,这些地质特征与地球海岸沉积物高度相似,为火星中低纬度地区曾存在古代海洋提供了迄今最直接的地下证据。该成果近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

据了解,火星因其与地球相似的地质特征、季节性变化和昼夜节律而被科学家视为人类星际移民的首选目标。过去数十年,人类对火星的探测已取得诸多里程碑成果,但这些发现大多集中在环境极端寒冷的火星高纬度或极地区域,并且关于火星北部低地是否曾存在浩瀚海洋的争论始终存在,这使得获取火星古海洋的直接证据至关重要。

中国首辆火星车“祝融号”2021年5月15日着陆于乌托邦平原南部,搭载有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制的火星次表层穿透雷达,用于探测地下结构和可能存在的水冰。“祝融号”行驶的路线位于前人提出可能存在的古海洋海岸线以北约280千米处,海拔比该海岸线低约500米。

研究团队通过分析“祝融号”雷达低频通道实测数据,在火星车沿途地表以下10至35米深度范围内识别出76个地下倾斜反射体。这些发射体空间分布广泛且均匀,覆盖范围超过1.3千米,所有反射体均呈现向北方低地方向倾斜的特征,倾角介于6°至20°之间、平均倾角为14.5°,且在相同位置的不同深度可观测到多个平行分布的反射体。

这些层理结构与地球沿海沉积物的雷达成像结果十分相似,其一致性和物理特性排除了风成沙堆、熔岩管道或河流冲积等其他成因。这些沉积物的大规模存在表明,风浪驱动的沿岸输送为海岸线提供了稳定的泥沙净流入,并形成了海岸线前积层,这种结构只有在持久稳定的大型水体环境中才能形成,而非仅仅是局部和短暂的融水现象。

这项研究不仅提供了火星北部平原曾存在古代海洋的关键地下证据,还揭示了火星曾经经历过长期温暖湿润的气候期,这意味着火星曾长期维持适宜液态水存在的温度和气压条件。此外,研究发现的海岸线沉积物电介质特性与地球上由细砂和中砂颗粒的介电常数一致,也进一步证实了其海洋沉积物的性质。

此次发现的最大意义,在于将火星液态水的证据从火星人迹罕至的极地地区,扩展到了更适合人类活动的中低纬度地区,证实了火星曾经是宜居的。如果这一区域曾存在海洋,那么随着气候变迁,大量水分可能以地下冰的形式被封存,为未来火星基地的水资源利用提供了可能,也将大大降低火星基地的建设和维护成本。

封面新闻记者 赵雨笙

评论 17

  • 枫叶荻花02827 2025-02-28 发表于四川

    火星曾有宜居条件,但磁场消失后大气层被太阳风剥离,现在研究火星生命,得看地下冰层是否有微生物。

  • 好景不常在 2025-02-28 发表于四川

    火星水哪来的?可能是彗星和小行星撞击带来的,所以火星地下可能有冰冻水层,这可是未来火星殖民的宝贵资源啊!

  • 飞舞的叶 2025-02-28 发表于四川

    火星有水就热闹了,可以想象火星曾经和地球一样,有海洋、大气层,甚至有生命存在,期待祝融号发现更多秘密。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